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伊拉克重建:一場並不失敗的“戰爭”

http://www.CRNTT.com   2010-09-03 09:25:20  


電力仍是工商業最大的制約之一。伊拉克境內最大的罐頭品牌Hello,每天2-3小時的電力供應讓他們甚至還不能安裝冰箱。(圖:經濟學人)
美國大兵正在離開一個依然非常脆弱的國家。在暴力和分裂面前,無怪有些伊拉克民衆不願意他們離開。(圖:經濟學人)
 
政治權利與社會關係 
  
  伊拉克民眾已從民選理解民主,但政客還沒學會妥協 
 
  不少評論家認為,美國當年出兵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在伊拉克建立一個“樣板政府”,同時建立在阿拉伯世界的支點。但這一目標顯然離實現太遠。今年3月份結束的大選,因伊拉克各派始終達不成妥協方案,至今未能組成新一屆政府,沒有勝負的僵局成為政治生活的常態。《經濟學人》評論文章指出,選舉的高投票率表明了這些阿拉伯居民“不但理解民主,也希望獲得民主”,但目前的僵局卻是因為現任官員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所致——不論他們的選民作出何種選擇。 
 
  美軍“只為伊拉克帶去了民主的雛形” 
 
  無論美國是否承認,美國對伊拉克的影響力與其軍事存在密不可分。在伊拉克,美國人一手一腳讓民主至少在形式上已就位,但美國的軍事存在又讓這個國家的“主權地位”受到猛烈質疑。2006年,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就曾對美國人“開炮”,表示伊拉克的國內事務不以美國中期選舉為時間表。 
 
  “我們只是把選舉民主的雛形帶到伊拉克,而它在未來是否奏效則是未知之數。” 伊拉克重建項目一名美國官員布朗無奈地表示。不論美國人本意如何,他們力所能及的,只是帶給伊拉克的只是一個尚未成形的軀殼──一個西方民主的框架。 
 
  居民可公開討論批評政治,酒精飲料不再禁售 
 
  也許每個人對伊拉克的民主狀況都有不一樣的看法,但伊拉克的社會事實上在美軍介入重建後變得更加開放(更準確的說,西化),確實難以否定的事實。例如,巴格達的居民現在可以在公開場合討論政治,媒體原則上享有新聞自由,雖然依然受到黨派和官僚色彩的影響,依然國會議員Safia Souhail定期為市民舉辦免費講座,講座容忍與執政者不一樣的想法。現在,人們已經可以在伊拉克買到酒精飲料,這在伊斯蘭極端主義盛行時期曾被禁止銷售。 

  討論美國人給伊拉克留下了什麼遺產,跟討論美國當初是否該發動“倒薩”戰爭一樣,幾乎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畢竟,現在下任何結論都還太早。重建伊拉克就像是美國人的另一場“戰爭”,從現在看來,他們雖然沒有完勝,卻也沒有完全失敗。 

  來源:網易新聞“另一面”2010年9月3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