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朱雲鵬:貧富差距的結與解

http://www.CRNTT.com   2010-09-03 12:09:40  


貧富差距加大會造成社會不穩
  中評社台北9月3日訊/“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雲今天在《聯合報》發表文章“貧富差距的結與解”。作者認為:“貧富差距擴大對於任何一個社會而言,都是令人憂心的現象,希望大家能引用正確的資料,發掘真相,找出需要幫助的家庭,並且提供適當的協助。經濟發展很重要,但其成果應當由大多數人共享,才有意義,也才能夠長久。”文章內容如下:  

  最近各界很關心台灣貧富差距的問題,常引用相關資料來說明此問題正在惡化中,需要予以正視。這樣的關心,代表台灣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許多人也在意經濟成長的果實,是否能讓大多數的人民共享,具有正面的意義。

  正因為這是一項重要的議題,在引用貧富差距數據的時候要謹慎,不要發生偏誤。最常被引用的資料,是“主計處”所公布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中,“最富”五分之一家庭的可支配所得,除以“最貧”者的倍數。它從大前年的六倍,上升到去年的六點三倍。

  但這個以家庭總可支配所得為基礎的數字,本身在解釋上是有問題的。看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兩代同堂的家庭,父母子媳一共四人,父母年入五十萬,子媳也年入五十萬,全家共一百萬。一年後,子媳另立門戶,分為兩個家庭。如果拿總所得的絕對數當作貧富的依據,那麼,兩代同堂家庭,原來屬於九八年“主計處”資料中,台灣五等分家庭“第二最富有”的群組,變成兩個較小的家庭後,忽然雙雙掉落成“第二最貧窮”的群組。這不是統計上的荒謬嗎?

  比較科學的統計方法,應當要排除家庭大小因素。其中一個簡單方法,是使用“戶內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作為標準,然後將家庭由貧至富重新排列。這個方法或有人嫌粗糙,但起碼比總所得要準確。經過這個手續之後,台灣最富五分之一家庭可支配所得除以最貧者的倍數,從九六年的四點六倍上升到九八年的四點八倍。

  倍數變了,但上升的趨勢依舊,可見各方的關切,在方向上還是正確的。其實,貧富差距是否擴大,只要觀察一些簡單的現象,也可看出端倪。以台北市為例,十多年前建商新推建案主力坪數為卅到四十坪,因為這是大多數中產階級需要且能夠負擔的坪數。但最近幾年,這樣坪數的新建案幾乎消失了,不是廿坪以下的小套房,就是大坪數的豪宅;這不就是社會的M型化嗎?

  要解開這個結,可以思考的解決方法有三。首先,需要大力提升就業,降低失業率。根據過去的經驗,每逢經濟不景氣,弱勢家庭所遭受到的傷害最深。如何讓景氣迅速恢復,就業市場快速回溫,進而帶動薪資成長,是最基本的良方。

  其二,應矯正稅制,尤其是房地產相關的稅制。台灣非自用住宅的房屋和地價稅實質稅率為全世界最低者之一,令人瞠目結舌。主要由於土地公告現值和房屋價值評定標準的調整均甚緩慢,與市價嚴重脫節。另外,房屋交易所得應當報稅,但地政和稅政單位,恐怕連真實交易價格信息都沒拿到,如何有效稽徵?

  最後,要思考擴大社會福利的範圍,作為“長期作戰”的準備。目前台灣被認定為“低收入戶家庭”者,共有十萬零七千九百餘戶,每月可獲得基本生活保障。但台灣應當有許多沒有達到低收入戶標準,但也需要幫助的“近貧家庭”。這些家庭有多少,在那裡?既有資料不全,需要收集,也需要設法幫助他們。

  貧富差距擴大對於任何一個社會而言,都是令人憂心的現象,希望大家能引用正確的資料,發掘真相,找出需要幫助的家庭,並且提供適當的協助。經濟發展很重要,但其成果應當由大多數人共享,才有意義,也才能夠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