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台灣交通困境 不智慧

http://www.CRNTT.com   2010-09-15 11:43:32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飛快,對交通的要求越來越高。
  中評社台北9月15日訊/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系副教授李克聰今天在《中國時報》登出文章“不智慧的交通困境”。作者認為:“‘不智慧’交通之形成首先在於缺乏人性化之規劃設計,實施時又因為不適當之委外機制導致規劃、管理及使用單位之介面過多,常有建置不一致、不連貫及優先順序錯亂之問題。政府相關單位必須建立適當的規劃管理制度及委外招標機制。最重要的是,掌握ITS正確思維,善加運用先進科技進行交通規劃管理,才能真正達到交通運輸安全效率及節能減碳的智慧目標。”文章內容如下:

  當今全世界尤其是先進國家正全力發展智慧型運輸系統(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台灣也一樣。這幾年包括“國道”、省道之高快速公路及主要城市之高架道路,與包括高鐵、捷運及聰明公車等先進大眾運輸系統陸續已建置完成,開始將ITS作整體應用。其中“國道”的匝道儀控與電子收費、各公路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即時動態路況信息及大眾運輸之電子票證等尤其受到矚目,其實施成效如何?真的更有“智慧”嗎?

  筆者約兩個月前開車由台北的建國高架道路轉高速公路要到桃園機場,建國高架正在作路面重鋪的施工,由於沒有任何的相關信息顯示,許多車輛進入了高架路段才被迫改道,浪費了許多時間,使我差點趕不上飛機。類似未善加利用即時動態信息系的情形十分常見。偏偏在相關的道路上均有設置電子看板,以建國高架為例,其電子看板通常佈設在“已”進入匝道處,不但設置位置不當且通常只能看到“XX路段交通順暢”的無用信息。

  筆者常由基隆開車行駛“國道”三前往北縣永和,在汐止系統交流道前通常僅看到“‘國道’一至機場交流道四十分鐘,‘國道’三至鶯歌交流道三十五分鐘”等旅行時間信息。直到轉入“國道”一後才看到電子看板顯示“前方十二~十七公里壅塞”,使我錯失行駛未塞車道路機會。

  再以“國道”之匝道儀控為例,感受最深的莫過於在周日由宜蘭礁溪坐客運班車回台北的經驗。礁溪進入北宜高速公路的匝道,由原本只需二十分鐘的車程變成必須花費九十分鐘,這是因為匝道儀控嚴格管制進入高速公路之車輛所致。這樣雖然保障了高速公路的車速,但卻使地方道路嚴重回堵打結,而且由於缺乏大客車優先策略,大眾運輸更加令人卻步,造成私人運具使用率無法下降,北宜之間假日交通問題日益嚴重。這幾個案例均顯示了目前台灣地區“不智慧”交通之困境。

  筆者在三年前調查顯示,高速公路用路人最想知道的即時信息為車禍、施工、掉落物及故障車等不正常路況信息。所以相關單位應以各種偵測設備及方法,偵測判別不正常路況,並即時完整地將相關信息及替代道路告知用路人。

  其次高速公路行之多年的匝道儀控,常常在主線車輛並不多的情況下,許多車輛在匝道儀控管制下被迫停車,不但耗油而未能節能減碳,更將原本隨機到達匝道之均勻車流,以紅綠燈管制成不均勻車流,增加匯入困難並干擾主線車流。由先進國家交通管理經驗,用路人可由匝道儀控狀態,適當選擇行駛高架道路或橋下地面替代道路;然而目前台灣地區高速公路的匝道附近通常並無替代道路,且主要由主線的交通順暢度決定匝道紅燈時間,因此在連續假日常出現嚴重塞車。

  筆者建議高公局全面檢討各匝道的幾何條件,優先調整延伸匝道進入主線之匯入長度及增加大客車專用匝道,並在缺乏替代道路之匝道盡量不使用匝道儀控。如在長假過飽和車流狀態下,可考慮將幾何條件不佳的匝道封閉或只允許大客車進入,並事先全面強力宣導告知用路人,以減少對小客車交通衝擊。

  “不智慧”交通之形成首先在於缺乏人性化之規劃設計,實施時又因為不適當之委外機制導致規劃、管理及使用單位之介面過多,常有建置不一致、不連貫及優先順序錯亂之問題。政府相關單位必須建立適當的規劃管理制度及委外招標機制。最重要的是,掌握ITS正確思維,善加運用先進科技進行交通規劃管理,才能真正達到交通運輸安全效率及節能減碳的智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