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蘇聯經濟真的曾經世界第二嗎?

http://www.CRNTT.com   2010-09-21 12:27:04  


餘一中
  中評社北京9月21日訊/在今天的年青人眼裡,俄國只是發展中國家,是“金磚四國”之一。他們很難想像,俄國的前身蘇聯,竟然一度曾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超級大國。

  “蘇聯經濟世界第二”這樣的話,當年在蘇聯和全世界似乎就是無需證明的公理。它反覆出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蘇聯領導人的講話中、蘇聯的黨政文件中和蘇聯學校的課本裡,同樣也出現在我國的教科書和各種出版物中。《維基百科》的“蘇聯經濟”詞條中至今還有這樣的記載:“蘇聯經濟是世界上規模第二大(僅次於美國經濟)的經濟體,其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產量的五分之一……”該詞條還列舉了1990年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蘇聯國內生產總值(GDP)2659.5萬億美元、人均生產總值(人均GDP)9130美元等數據。

  從這些數字看,當時的蘇聯已經穩穩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然而,僅僅過了一年,這個超級大國竟轟然解體了。後人在談到蘇聯解體的原因時,除了其他的東西外,幾乎都要提及它那不爭氣的經濟。那麼,到底應當怎樣看待蘇聯經濟呢?

  蘇聯是一個意識形態至上的國家。在蘇聯,經濟只是政治的附庸。80年代擔任過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即政府總理)的雷日科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實際生活中政治支配一切,包括經濟這個‘灰姑娘’。”“黨的高層在把各種經濟決議下發甚至強加給部長會議的時候,是不對其執行情況負責的。若是一切都成功了——— 瞧,怎麼樣,榮譽屬於黨的領導人,經濟工作者也是好樣的。若是不成功——— 就拿部長會議、更低級的部門或加盟共和國的執行者是問。”我們不難想到,這樣的體制必然伴隨著好大喜功、浮誇造假。80年代中期轟動世界的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的“棉花案件”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南方都市報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