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四大名著為何集體“觸電”?

http://www.CRNTT.com   2010-09-22 10:46:29  


為何名著集體“觸電”?
  中評社北京9月22日訊/1987年,電視劇《紅樓夢》;1988年,電視劇《西遊記》;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1996年,電視劇《水滸傳》。四大名著第一次“觸電”,經過10年的漫長時間。第二次“觸電”,卻在一年前後。2010年剛剛過半,新版《西遊記》、《三國》、《紅樓夢》已經先後登場,新版《水滸》也拍攝完畢,只待良辰吉日,走向觀眾。

  為何名著集體“觸電”?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回答另一個問題,電視劇還有什麼題材可以拍?

  在書籍、報刊、電影、電視各種媒介中,電視由於具有最為廣泛的傳播範圍,受到特別關注,電視劇又是重點照顧對象。據不完全統計,廣電總局等機構先後對兇殺暴力涉案劇、古裝劇、偶像劇、宮廷劇、武打劇、情感劇、諜戰劇、反常倫理劇等等進行規範,強調電視劇中的婚戀方式要注意正確的輿論導向,嚴厲批評“小三”、“苦情”、“善有惡報、惡有善報”等“善惡觀含混”的內容。

  從《流星花園》到《走向共和》到《蝸居》,完全不同的題材,完全不同的價值理念,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命運,就是無疾而終,直接結果是促成了盜版碟片的購銷兩旺。尤其在“反低俗”運動之後,規則之模糊與規範之嚴格,都達到空前的程度(沒有電視劇的時代除外)。

  政治正確和經濟保險

  翻拍紅色經典成為主旋律,但是面臨兩難境遇:忠實於原著,保證了政治正確,觀眾卻會審美疲勞;如果改動情節,稍有不當,會被視為“惡搞”,列入嚴打對象。如何既擁有安全係數又能吸引眼球,成為投拍電視劇的首要問題。在這種逼仄的環境下,翻拍名著成為另一種選擇:一方面,名著的影響力保證了基本票房,另一方面,名著又是護身符,不至於“被低俗”。

  正如古典油畫里的人體是藝術,電視里的肉體是低俗,由於這些名著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根據它們翻拍的電視劇會獲得一些特權。《紅樓夢》的三角戀、《西遊記》的人鬼情未了、《三國》的兇殺、《水滸》的暴力,若非名著的金字招牌保駕護航,很有可能被歸入低俗行列。按照線上流行的知音體,《紅樓夢》是“包辦婚姻,一場家破人亡的人間慘劇”,《西遊記》是“我那狠心的人啊,不要紅顏美眷,偏要伴三醜男上西天”,《三國》是“從貧賤到自強,三兄弟的曠世畸戀”,《水滸》是“何去何從,三弱女身陷105條虎狼壯漢”。如果以知音體來申報選題,顯然難以通過,但是四大名著,就容易許多。當然,這種特權是有界限的,把《水滸》拍成《金瓶梅》肯定不行。1989年,《封神榜》只播了5集就戛然而止,至今還有不少觀眾對梁麗飾演的性感妲己念念不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