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楊秋興的“南方革命” 誰解其中味?

http://www.CRNTT.com   2010-09-23 00:18:05  


“秋菊”互動微妙
 
  楊秋興在高雄市的“深淺”

  楊秋興既然已經決定跳出來參選,那麼我們就來評估他對這次高雄市長選情影響的“深淺”,或者說是對整個選情影響的力度有多大吧!

  這裡我們就從“地緣政治”談起。高雄縣市的地理劃分頗為奇特,它不像台北縣市有一條淡水河分隔,既沒有山川隔絕,也沒有任何自然障礙物作為區分,許多人來往於高雄縣市,常常不知道跨過一個街道,就已經穿越了縣市的交界。

  雖然縣市之間沒有任何的阻隔物做為分界,原本應該可以很容易融合,但如果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高雄縣市的“政治分界”一直有著相當不同的面貌,這當然跟地方的經濟發展不同所致。舉例來說,在高雄市儘管一樣有選舉進行,但這個城市就是形成不了地方派系。國民黨方面過去雖然有意培植當地老政治人物像陳田錨、王玉雲等家族政治作為在地的“派系”,但最終仍然無功而返。王玉雲最後甚至因為經濟問題跑到大陸經商不敢回台,只有陳家在當地還有一點點的政治影響力。

  高雄市無法形成政治派系,當然跟它的發展有關。高雄市是一個工業發展型的都市,外來人口比在地人口多很多,而且因為是工業與港滬都市,所以外來就業人口以勞工為主;國民黨威權體制時期,也曾期望以“國營事業”做為基地,把這群勞工轉化成為支持國民黨的力量。

  然而,高雄市的工業發展從1960年代開始是以加工出口區作為發展的第一步,當時在加工出口區的勞工是以女性為主,過去一些台灣的懷舊電影,只要一拍到當時的情景,大都免不了有一個在黃昏時候,會有綿綿不絕的一大群下班女工騎腳踏車返家的鏡頭。所以,這個在1960年代開始發展的都市,而且當時是以女工為主的都市,就讓國民黨的組織力量難以發揮,畢竟女性對政治事務的冷漠,使得國民黨無法著力。

  1970年代,高雄市隨著台灣工業發展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導向”以後,大量的重工業在此設立,也讓勞工的型態從女性轉化為男性。只是,1970年代以後,台灣的政治已經在外在環境的挫折下,逐步向民主化轉型。在這種政治氛圍之下,這群新進入高雄市的男性勞工,不但沒有因為在“國營事業”就職,而去支持國民黨,反而變成“黨外人士”煽動反國民黨威權體制的主力。1979年所爆發的“美麗島事件”,就是在高雄市爆發最大規模反國民黨威權體制的標誌性事件。由於有這樣的社會經濟特質,國民黨過去習慣以“派系政治”作為鞏固地方政權的作法,在高雄市就成了一個特殊的“化外之地”。

  由於有這樣的社會特質,高雄市從升格為直轄市以來,很少有在地的政治人物當上高雄市長,例如早期國民黨籍的市長王玉雲是從澎湖到高雄市經商;後來的吳敦義,也是出身南投,在台北政壇發跡以後,轉戰到高雄市;而民進黨的謝長廷、陳菊,哪一個又是出自高雄市的政治人物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