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房價問題與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0-11-01 09:33:51  


 
  以上買房分類,其實也是目前中國城市各階級分析。A是“炒房階級”,其中商人、幹部、高級白領和黨員比例高,開好車,多有子女或親戚出國。他們一般不贊成政府人為干預市場的做法。C是“公房階級”,既屬於70%城市有房戶,又屬於網上70%抱怨房價太高的民眾。他們和年輕大學生、進城農民工等“無房階級”(租房階級),合起來便是對房價最不滿意的人群,原則上贊成政府各種壓制房價的政策。不過他們抱怨的理由其實不同。“無房階級”是弱勢群體,貢獻大,收入少,底子薄。而C類人群,以前能分到公房,說明曾在體制主流,很多還是基層幹部,對社會主義忠心耿耿。但在近十年利益重新分配過程中由於必然原因(身分、職業)或偶然原因(時機、性格),才被相對擠到了社會邊緣。相對“炒房階級”又慶幸又害怕。

  “公房階級”嘆氣沮喪,“無房階級”氣憤鬱悶,B類“有房階級”,也是糾結的一群。一套自住,不能進入市場,房價漲,徒有“中產階級”的心理意義。子女要結婚,又盼房價跌。但聽說所有住房都要征房產稅,每月供樓已經辛苦,怎麼可能再額外交錢,來給政府在賣完地後再辟GDP財源?

  以上四個階層,再加上本文暫不討論的“蓋房階級”(地產商、高幹和其他過億的人們)及“農房階級”(農民的收入其實也越來越少靠土地,越來越多進城打工),這就是從房價角度看今天中國社會各階級概況。簡而言之,大的差異由身份背景定,中等分化因房價買賣定,小的區別由股票工資定。

  調控政策的困境

  承認階級不等於必然鬥爭。法制社會沒有哪個階級天生有罪。但社會主義(不管是中國的或北歐的)都希望減少階級分化。房價一直漲下去,既有損經濟競爭力(如香港,高房價幾乎趕走了所有工業),也導致民怨沸騰,也可能影響“維穩”。於是政府近年來頻頻出招。概括起來,不外乎四招:一是多蓋房,二是少借錢,三是限買房,四是房產稅。

  任志強等判斷“剛性需求”是房價高企的主因(之前幾十年沒蓋房子了),但近年來各地房子蓋得很多,何以供求關係仍不見緩和。我以為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應側重營造公共住房系統(此法在香港行之有效,政府以賣地的收入建造公屋,還有對低收入階層的多種住房資助)。現在內地政府賣地收入據說僅5%用於建租屋,何以不擴大至80%甚至100%?讓暫時無法進入私房市場的年輕人、農民工或工薪階層能夠租用優質的公共房屋呢?是政府花銷(包括門面工程)太倚靠賣地收入?還是官員有系統尋租影響對弱勢群體的公平分房?總之,這條方向不可回避,買房不是“天賦人權”,住房卻是公民權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