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範美忠:中國沒有多少人能和我談道德

http://www.CRNTT.com   2010-11-11 11:53:41  


 
  Q:您剛才說到挑戰倫理的問題,挑戰的只是當今時代的倫理,而不是中國的傳統倫理嗎?

  範:這兩者有共同地方,也有差別。中國的倫理里面從來缺乏權利的正義觀、缺乏個人主義的權利觀、缺乏自由選擇的價值觀,從這一點來講,無論是中國傳統倫理還是官方的倫理,都是同樣的。我說犧牲是自由選擇,很多人不能理解。在底綫道德之上,人們行善,乃是由人們自由的意志趨向於善。康德倫理學和宋明理學是不同的。康德倫理學是建立在對人的自由意志的承認的基礎上的。人們之所以強調應該為善,乃是因為人們可以為善、可以不為善、可以為惡的情況下選擇了為善。人們有選擇的自由意志,才有所謂善和惡。

  遇到老虎吃人,你不能罵它很壞。它沒有選擇,吃人就是本性。人有自由意志,中國傳統倫理觀從沒給自由意志留餘地。

  Q:也就是說您反對的是核心層面,您不是完全反對中國的傳統倫理吧?不是完全的、徹底的顛覆?

  範:實際上是徹底的顛覆。中國的傳統倫理是什麼?中國的傳統總的來說是以宗法血緣為基礎的倫理觀。古希臘在兩千多年前,血緣氏族就開始解體。如果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把它當作哲學來看,而是作為從社會學角度來解釋倫理的變化的理論,它有相當的道理。古希臘是建立在工商業基礎上的城邦,而一個社會從農村走向城市,從自然農業經濟走向工商業經濟時,必將出現倫理觀轉型。

  我讀大學時有一種強烈的失去故鄉的感覺。魯迅的《故鄉》核心在哪里?就是失去故鄉。整個世界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都會出現一個故鄉的失落。這種失落其實很大程度在於我無法再歸宿一個群體性的存在,因為我家庭血緣做為一個整體歸宿崩潰了,我變成了一個獨自面對世界的個體。於是,就從宗法血緣制的倫理向現代個人主義倫理的轉型,對於中國,還有從等級倫理到平等倫理的轉型。

  所以,對中國傳統倫理的挑戰肯定是整體上的。不是每一條都反對,但是核心是反對的。

5:改變中國的教育是我的使命

  Q:我們前一陣子采訪了譚千秋的女兒譚君子,您到底是怎麼看待譚千秋老師的呢?

  範:我認為譚千秋的英雄形象可能存在被建構的成分。他的故事是根據挖出來的情況作出來的一種想象性複原和建構,就像我們根據考古發掘建構歷史,就像達爾文的進化論是根據雜亂的事實而建構的規律一樣。如果從休謨的觀點來看,存在的只是事實,因果必然只是我們的解釋。如果他確實是自覺作出的選擇,自然值得欽佩,但不可被神化。人是很複雜的,對譚老師平時是個什麼樣的人,我也很感興趣。正如我對日常生活中真實的雷鋒也很感興趣。

  不僅僅是犧牲生命才叫做犧牲,犧牲名譽、犧牲經濟待遇都叫犧牲。我跟他們說,我選擇在中學教書,剛開始300塊錢。但是我堅決反對別人認為我這種選擇是一種美德或崇高。很簡單,如果我不這樣做,我根本不快樂。

  很多人總是把崇高的選擇從對他人、社會是否有利的角度來考慮,其實這種選擇對我來講是快樂的、是幸福的。不僅是因為這樣選擇對中國教育有利,也是因為盡管這樣選擇我有痛苦,但是我不得不如此,這是我的使命。改革中國教育,使中國變得自由,這是我的使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