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翁同龢後代翁萬戈:六世家藏傳奇

http://www.CRNTT.com   2010-12-11 09:50:06  


翁同龢畫扇
 
  20世紀50年代,翁萬戈拜訪燕京大學洪業教授,洪業知道他藏有這件吳彬傑作。1967年,洪業贈送翁萬戈一册自己的著作《勺園圖錄考》,從這本書中,翁萬戈初次見到存世的另一幅《勺園圖》,即米萬鐘繪《勺園修禊圖》的黑白照片,該畫“舊藏天津陳氏,近歸燕京大學”。

  仔細對比後,翁萬戈認為,米萬鐘忠實依照吳彬原畫臨摹了一遍,根據有兩條。吳彬卷首自題:“乙卯歲上巳日(1615年3月31日)寫。”米萬鐘卷後自題:“丁巳三月(1617年四、五月)寫。”二者相隔兩年多,米氏圖中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屋一橋都不離吳彬原作。

  翁萬戈說:“捐贈的念頭是我在1967年看到《勺園圖錄考》時引起,等到1979年我與老伴程寶華回到新中國才明晰。80年代,我們專程到北大圖書館拜訪米萬鐘臨本,走遍校園每一角落,追尋勺園遺跡。後來,北大侯仁之教授訪美,光臨寒舍萊溪居,縱談勺園故事,增強了我願吳彬《勺園圖》回家的信念。”

  2008年12月,《勺園祓禊圖》出現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展廳,同時展出50件翁氏家藏書畫珍品。開幕式上,當年肩負家族守藏重任的年輕人,已滿頭華發,九旬老人一度哽咽。“那次我身體很好,記得我來了之後,一下子上來十幾位記者,我一個人舌戰群儒,竟然應付了兩個鐘頭!”

  翁氏家藏始於翁同龢父親翁心存,經翁同龢逐步積累,遂成大觀。

  “高祖非常得意的一件收獲,是清王翬《長江萬裡圖》長卷,日記所載頗詳,光緒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1日)在廠肆見到,因索價千金未得;後賈人送來,越看越美,折回博古齋講價,除三百,不賣。一共4天,留在他手中欣賞,可是在取走的時候,店家說非四百不可。四月二十三日(5月27日)日記寫:重見長江圖……目前一樂也!他把預備買房子喬遷的錢換了王翬名作!”翁同龢在此卷木匣蓋上題詩一首:長江之圖疑有神,翁子得之忘其貧。典屋買畫今幾人,約不出門客莫嗔。

翁氏藏書的回歸:遠渡美國又回歸上海

  “常熟老家有藏書室‘知止齋’。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4歲入私塾,頭一本書學《詩經》。”翁萬戈12歲時,已具備扎實的國學根底,家人才送他入中學,接受現代教育。

  “富貴不足保,惟詩書忠厚之澤可及於無窮”是翁家祖訓。“家裡對子弟要求嚴格,我們很少打鬧,大多數時候在看書。我小時候最怕祖父,祖父非常嚴峻。有一次大家吃飯,剛一上菜,有田雞,他大發雷霆,把廚子叫來當場辭退。他信佛,田雞不能殺,把我嚇得半死,到現在還記得。”

  “翁同龢無子女,家藏均傳二哥同爵過繼給他的兒子曾翰。之後的傳承中,又有兩人因沒有子嗣,從翁同龢大哥同書那一支過繼。翁同書、翁同龢這兩支啊,並成了一支。”翁萬戈過繼時不足半歲,常熟彩衣堂、墓地、丙舍及一切文物歸他名下,由強氏母親及本生父母協助保管,一直到30年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