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以歐為鑒,東亞的歷史應邁過創傷的回憶

http://www.CRNTT.com   2010-12-15 10:51:36  


 
  創傷終究難以忘卻

  我家里有老人,生於1936年,長在黃淮平原——後來這里是內戰淮海大戰的前線,抗戰時期則是日軍和國共兩方勢力交叉拉鋸的地方。他從來沒有見過日本軍隊之前,恐懼已經深入他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家人或者保姆帶著他,從村莊逃往山區,然後在戰栗中等待一切恢復原狀。小股日軍下鄉並沒有軍事目標,而是為了搜尋糧食。當農民們從山上回到平原上的家中,村莊如同經歷一場噩夢。幼年的這段經歷是決定性的,足以決定一個人一生對日本這個國家的觀感。

  民間的諒解與寬宥尚需時日

  民族的創傷具體而微,可以深藏在孩子的內心深處。他晚年常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見到日軍的情景。當時日軍正經過他的村莊,非常不幸,他沒來得及逃走。幸運的是,一位軍官遞給他一塊糖,之後什麼都沒有發生。他記得這個細節,如同記得70年前一位被日軍殺死的村民的名字。後來他成為一個知識分子,儘管從來沒有去過日本,但疑懼之心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雖然迭經戰後審判、國際和國內政局的變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乃至1980年代兩國修好的高潮,這種疑懼不但沒能隨著時間推移而消退,反而常常侵擾他年老後的夢境。這就是中日歷史的現實。從國家的層面上,政治家隨時可以宣布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黨魁們甚至可以從自身利益來重新估價歷史,但民間的諒解、寬宥和認同的道路要漫長得多,而且需要更多的條件。畢竟,再強力的政治家,也不能掌控國民的夢。

  ※日中關係的走向有賴於兩國共同正視歷史

  衡量歷史應該有新的眼光和尺度

  向歷史的當事人索求完全的寬宥並不現實。要讓兩個地理上相連而迭經血戰的民族和解,並且互相信任,需要時間讓傷口愈合,需要時間讓理智生長,也需要時間讓他們彼此重新思考和叙述歷史。戰爭和夢一樣,總有結束的時候,仇恨能持續得更久,但終究也敵不過時間。時光荏苒,親歷過中日戰爭的老人將逐漸離開人世,薑文和田壯壯雖然對戰爭動員的語言並不陌生,但畢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爭,陸川又比他們整整晚了一代人,他們對歷史的看法有相同之處,也有很不同的地方。而現實世界也開始支撐人們用一種新的眼光和尺度來衡量歷史。

  相互理解和信任是最有利的選擇

  60多年來,日本用行動證明自己維護和平憲法並非出於外力的強迫,而是真心實意地遠離了軍事主義。大規模的援華貸款既出自一種現實的政治考量(一個開放和專注於經濟事務的鄰國更有利於日本的安全),也顯然懷有某種補償的心態(除了補償戰爭對中國的傷害,也因為中國放棄了索賠),兩國貿易和經濟合作目前已經到了彼此不可或缺的程度,以至於從國家利益的角度而言,和解和信任對中日雙方都是最有利的選項。如果說有什麼妨礙了這個選項變成現實,那並不是所謂現實主義者說的“國家利益”,而是兩國繼續在歷史的問題上含糊其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