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默克爾:歐洲救世主?

http://www.CRNTT.com   2011-01-03 09:40:16  


 
支持歐盟擴大 重視歐盟的共同利益

  默克爾繼承其先輩的精神,重視歐盟的共同利益,支持歐盟擴大,這就必然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包括支持東歐國家的加入和振興,安撫土耳其,協調與美俄的關系。在前幾年南歐和東歐國家因為大量資金的注入而欣欣向榮的時候,理念的實踐看起來是美好的。但是當德國需要犧牲自己的國家利益來拯救歐洲的時候,就需要極大的為理想犧牲的勇氣和能力。

  而且爭端的高度最終上升到了一種思想之爭,德國不但要出錢,還需要在經濟原則上妥協。其他國家指責德國大量的貿易盈餘惡化了他們的金融狀況,德國人則指責南歐人的慵懶、無紀律性和糟糕的理財習慣。

  如美國一樣,南歐人繼續反駁:“假使我們都如德國人一樣儲蓄,誰來購買德國的工業品?”亞當斯密有一名言:一個富裕的英國不可能建立在一個貧窮的法國的基礎上。爭議繞了一圈,似乎又回到自由主義和重商主義論戰的老調上。

  歸根結底,大歐盟多年來運行良好的那種“北歐製造業+南歐農業+東歐勞動力+英國服務業”的結構最終無法克服生產與消費的矛盾。當投行等人為製造的迷霧被撥開後,各國恐怖的財政赤字被擺上台面時,德國必須出血換回一堆白條去拯救馬德裡、雅典和都柏林的那些爛尾樓。

  德國有著精明和重商的優良傳統,12世紀就建立起當時歐洲最龐大的商業合作組織—漢撒同盟。即使地理大發現以後波羅的海經濟圈衰落,德意志城市亦憑借精湛的工藝和寬鬆的政治宗教氛圍生產出享譽歐洲的鐵器、紡織品和瓷器。正是德意志城市的繁榮最終孕育了所謂北方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推動了歐洲歷史的進程。

  而在仰視德國哲學的時候,我們既嘆服於康德、費希特、黑格爾等人高深的智慧,又深深地被德意志民族那種對理性執著乃至偏執的追求所震驚。歷史學家哈夫納和威廉特在其經典的《並非神話的普魯士》上評論德國 “是18世紀歐洲最新式和現代化的國家,比歐洲任何國家更‘富有遠見’,是純粹理性的國家”。

  秩序、理性、嚴謹貫徹於德國經濟生活中,卻和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十幾年來被房地產和金融投資所抬起的閑散中產階級氛圍格格不入。

  從這個角度說,默克爾和她的德國,依然能夠代表歐盟在世界上發出聲音,顯示力量。但是另一方面,卻又是歐洲的異類。這種矛盾始終並存著,就如同柏林的數百億歐元的援助和雅典街頭被焚燒的德國國旗並存一樣。

  來源:時代周報 2010-12-30 04:37:52 記者 張子宇 實習生 王媛  (小標題為本刊編輯所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