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圍觀猝死”看中國的社會病

http://www.CRNTT.com   2011-01-04 11:03:57  


2010年末,福州一位8旬老人摔倒在人行道上。圍觀的五六人,沒人出手相救,最後猝死。
  中評社北京1月4日訊/2010年末,福州一位8旬老人摔倒在人行道上。圍觀的五六人,沒人出手相救,最後猝死。人們擔心的是救助後“說不清楚”。前有因為好心救人被誣陷,並承擔法律責任的先例,後有救人發生損害的不確定風險。這顯然不僅僅是個道德命題,也是發生在施救者和被救者之間的契約關係的問題,權利和義務模糊,人們的善意也會變成無所適從。
 
害怕被誣陷,樂於助人的道德退縮

  老人摔倒無人攙扶猝死街頭

  福州六一北路與湖東路交叉路口附近,一位8旬老伯摔倒在人行道上。圍觀的五六人,沒人出手。就在兩名女子試圖將其攙扶起來時,旁人的一句“善意提醒”,女孩子還是不要扶,這種事情說不清楚呀。又讓她們縮回了手。老人孤獨地躺在冰冷的馬路上,直到生命的終結。這種說不清楚,實際上就是怕好心救助發生意外而被誣賴,承擔責任。 
 
  人們不是冷漠,而是怕承擔責任

  類似事件曾多有預演,2010年1月8日下午,一位85歲的老大爺在杭州鼓樓南宋禦街上不慎跌倒。眾多圍觀者無一人主動上前扶起,很多人表示怕負責任賠錢。12月15日下午1時許,深圳市福田區益田村,78歲的市委組織部老幹部肖雨生在小區裡跌倒,保安和路人無一上前攙扶。益田村保安部負責人解釋,不是他們冷漠,只是害怕承擔責任,確實不敢前去攙扶。

  彭宇案猶如活雷鋒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不同的地點,相同的一幕。每一次讀到類似的新聞,我們的耳邊都會隱隱回蕩起南京“彭宇案”的被告彭宇走出法院大門所說的一句話:“再不會這麼衝動了。”彭宇積極救人,結果被救者反而將自己的摔倒賴在彭宇的身上,並要求賠償,而在被救者沒有充足證據的情況下,救助者被判令賠償。道德的義舉遭遇無良的“誣陷”,所引發的注定是道德的恐懼——極端的個例具有相當強烈的輻射性,從個體的迷惘到群體的擔憂,最終影響著大眾的社會行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