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GDP主義摧毀中國政權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11-01-12 11:45:07  


 
  也很容易理解,政治和行政力量加上市場,也使得“國家能力”具有更大的破壞(社會)力。在西方市場國家,政府是市場有效的規制力量。在經濟領域,政府要規制有效有序競爭,調解勞資關系;在社會領域,政府限制資本進入;在政治領域,政府禁止政治和資本的勾結等等。但在中國則不然。政府和資本一體,一方面無能規制資本的有序運作(因為是左手規制右手),另一方面大力協助資本衝破社會阻力,進入各個社會領域,包括醫療、教育和房地產等。

  更為嚴重的是,在這一過程中,經濟發展已經演變成為一個封閉和排他的過程,就是經濟發展的好處被少數社會群體所壟斷。發展速度越快,財富的轉移(從多數人轉移到少數人,從窮人轉移到富人)的速度也越快。作為這一過程主體的國有企業,更促成了財富從民間轉移到政府部門。又因為國有企業並非真正屬於國家,而是屬於國有企業的代理人,這一過程也就是一個變相的內部“私有化”過程。數以千萬計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離開了私營部門、甚至離開了待遇豐厚的外資企業,爭相在政府部門謀取一職,就是這種現狀的寫照。

  結果就是,在高樓大廈、大橋公路、高鐵機場等這些構成中國GDP載體的事物變得耀眼無比的時候,中國社會所賴以生存的制度基礎甚至細胞,則不僅得不到生長,而且被破壞得一塌糊塗。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旦社會生存的基礎遭到破壞,建立在此社會基礎之上的政權也自然就會失去根基。繼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之後,第十二個規劃再次強調要對中國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並且要有突破。這可以解讀成為領導層對中國目前經濟社會狀況的擔憂,並且開始行動。但也很顯然,如果不能有效破除GDP主義的迷思,那麼最終的結果不僅不能使得經濟結構有所好轉,而且會繼續惡化目前的經濟結構,從而對社會和政權產生致命的影響。

  作者是新加坡國大東亞研究所所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