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台退役中將:軍事互信機制議題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11-01-25 00:18:50  


 
  自2009年5月,馬“總統”提出撤除指向台灣的飛彈,是談判和平協議或軍事互信機制的前提。就為兩岸簽定和平協議或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設下障礙。因為,這使大陸在對台和平發展與自身國防安全上,陷入兩難。其真實的意涵,在推遲兩岸在政治與軍事發展上的腳步。馬“總統”的作為,受到台灣社會廣大群眾的迴響,無論藍、綠陣營都不表反對,並不時在兩岸交流中,對大陸涉台官員多所詰問。在軍事上,大陸縱然有正當的理由排拒撤彈,若直接用軍事立場回應,很顯然的,勢必造成對兩岸關係的傷害。

  2010年7月30日大陸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公開表示,只要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包含要大陸撤除飛彈的問題,都可以談。此說法一出,台灣政界及媒體的反應,紛紛將議題回歸軍事層面。鹹認中共以其大國的國防需要,撤飛彈應無可能;大陸的表態只是象徵性的回應。亦認為飛彈撤出後,再部署亦是短時間的事,並不能改變兩岸間的“軍力平衡”,沒有實質意義。故新的提法又出籠,台灣媒體透露台灣方面,除要求對岸撤除對台導彈外,還將要求撤離更多的軍事部署。

  從兩岸對此議題的對話看來,雙方都立足在政治立場,實質軍事立場的反應,必定傷害到兩岸的和平發展。兩岸軍事互信議題上的操作,只是在不斷的設置障礙,拖延兩岸實質對談的時間而已。因此,政治解決是唯有採取的路,而時間是問題解決之道。

  三、台灣未來的“國防安全”

  台灣的“國防安全”,不是單以國共內戰的形式存在於兩岸的敵對關係中,而是傾向於西太平洋冷戰的權力架構下的對抗形式。在這個對抗形式中,大陸更在意台灣的“台獨”走向,並以武力予以嚇阻,益使兩岸軍事安全,增加其複雜性。

  理論上,戰爭起因於“敵對意識”及“武裝力量”的失衡;“國防安全”的意義,即在防止或消弭戰爭。故消弭戰爭應針對戰爭的起因,從這兩方面入手,前者在建立“軍事互信”,降低敵對意識;後者藉“限武談判”達成軍力平衡。就目前兩岸軍力平衡而言,不但往中共方向傾斜,且已完全喪失平衡。展望未來,此一形勢不但不能逆轉,且有擴大的趨勢。倘若兩岸敵對關係,在地緣戰略權力架構中保持不變,軍力平衡持續失衡,敵對意識又無法降低,則凸顯出兩個戰略問題的待解決。其一,台灣的軍事安全問題繼續存在;其二,兩岸軍事對抗、衝突的形勢無法化解。這即是台灣“國防安全”問題的本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