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日互為鏡像的兩千年

http://www.CRNTT.com   2011-03-17 14:01:04  


 
  中日歷史的共同命題

  “認真、勤勉”,乃是世所公認的日本人的優點。但竹內好卻對此提供了一個戰後日本人的沉痛自省。在《何謂近代》一文中,竹內好承認:“日本文化是進步的,日本人是勤勉的……不斷地尋求新奇,不斷地變成新的,這就是日本人的勤勉。……在追求新奇方面,比日本更勤勉的民族大概不多吧。”但在竹內好看來,這體現了日本人的“優等生文化”:“在邁向近代的轉折點上”,日本“拼命追趕歐洲”,力圖“更漂亮地變成歐洲”。但無論再怎麼漂亮地變成“他人”,都意味著“主體放棄了自我成為自我的可能”。在竹內好那裡,這也意味著日本“沒有進入歷史”。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一直在力圖走出自己的路。當日本抱著“優等生心態”成為東亞賽場上的看客,中國卻始終 “在歷史的狀況之中”。

  竹內好的反思之言,實際上提供給我們另一種啟示。許多國人早已注意到,日本人在精確、嚴謹、不含糊等很多方面,將散漫的中國人拋得很遠。學習是應該與必須的。日本人自我的反思也提示中國人也不必妄自菲薄,因為我們自近代以來,已經、並仍在創造自己的歷史,如竹內好所贊嘆的,始終“在歷史之中”。

  在《何謂近代》中,竹內好有言:“歷史並非空虛的時間形式。如果沒有無數為了自我確立而進行的殊死搏鬥的瞬間,不僅會失掉自我,而且也將失掉歷史。”在漫長的時間中,無論中國、日本,都經歷了無數“為了自我確立而進行的殊死搏鬥的瞬間”。而如何能在每一個“殊死搏鬥的瞬間”迸發自我,如何在與“他者”的相遇/鬥爭中仍能保持自我、更新自我,這恐怕是中國與日本的共同命題。

  作者:陳丹丹,現任教於美國威爾斯學院歷史系 2011年03月17日03:27 來源:時代周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