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國學依然是中國社會倫理的長久資源

http://www.CRNTT.com   2011-03-23 14:26:58  


 
  陳來:總體來講,這些事件跟最近十年以來的國學熱有密切的關係。祭孔作為一個民間獨立的活動,大概1980年代中期已經在山東開始了。2004年,曲阜舉行了建國以來首次公祭; 2005年,海內外30多家孔廟聯合祭孔;2006年,台北、台南孔廟舉行“兩岸祭孔大典”……

  對於孔子雕像的問題,我覺得媒體有意地把它放大為一個新聞了。其實它的位置不屬於天安門廣場的一部分,是在國家博物館北面。國家博物館的宗旨就是要展示中國歷史文化,如果它門前只能有一個人物雕像來做標誌的話,那當然就是孔子了。毛主席早年曾講,從孔夫子到孫中山,都要給予總結。孫中山的像,國慶時都擺到天安門廣場的中心了,從這個角度來講,孔子就是擺到天安門廣場裡頭,也沒什麼奇怪的,表示我們完整地貫徹了總結中國文化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天安門廣場文化,不能把它理解為僅僅是“造反有理”的文化。

  但是,從這件事情所引起的反應也不能說沒有意義。最典型反應有兩種:一種是台灣和海外華人,反應很強烈,非常積極地肯定這個被放大的現象;另一種是很極端的反對的聲音,這些人大部分不是年輕的憤青,而是老人,是受以前“造反有理”的那種文化的影響。

  可以分兩方面來舉例說明。在台灣方面,馬英九今年元旦致辭也是打中國文化牌,就是把台灣跟中國大陸相比,認為台灣的優勢就是最好地保持了中國文化。所以,孔子雕像經媒體報道後,台灣馬上有反應,說中國大陸要主導中華文化的解釋權和發展權,要主導中華文化復興的話語權。這個對台灣來講是一個挑戰,但它不是認為這是反面的。另外一種極端反應,就是受“文革”思維的影響,受“批林批孔”的影響,全盤否定儒家。去年我親耳聽到,北京有一位老教授,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孔子學院,說辦孔子學院就是我們到世界各地去幫助當地政府和統治者培養順民。可見在他腦子裡面唯有“造反有理”,這就是“文革”的文化。一個國家給它的公民以道德文化的教育,在他來看,只是培養一種順民。這個觀點太陳舊了,事實上孔子不主張盲目地做順民,而孔子學院主要是語言教學。

  國學熱是文化自信心的

  表達和現實的需要

  東方早報:你怎麼看待國學熱?能分析下它產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導致的文化和社會後果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