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國學依然是中國社會倫理的長久資源

http://www.CRNTT.com   2011-03-23 14:26:58  


 
  東方早報:台灣“教育部”日前公布,將以“四書”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高中必選科目,對此您如何看待?

  陳來:台灣對傳統文化還是非常重視的,一直確定“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以“四書”為核心,在高中實行傳統文化教育。人際關係的情義,很濃厚的中華文化的情義感、人情感,在台灣社會裡是處處可見的。

  台灣之所以能把中華文化特別在社會文化的層次保存到今天,有幾個方面原因。從消極方面來講,它沒有經過“文革”,它沒有經過“文革”對社會文化層面的這些習俗、傳統、親情的破壞。第二,就是它始終堅持在高中以前的教育裡面有以“四書”為中心的傳統文化的教育。(雖然這個教育他們也做過檢討,“四書”一變成課程,再有考試的話,它就會異化,但它的教育是有結果的。)在一般的老百姓的心目中,傳統文化的地位沒有被破壞。第三,就是在台灣傳承中華文化的社會主體是比較多樣的。不僅僅是政府的教育和推行,還通過各種傳統宗教,尤其是佛教的社會教育,非常正面地發揮了傳揚中華文化的功能。

  在台灣社會文化層面,保留了很多的傳統文化。比如對中國傳統聖賢的那種尊敬,對聖賢的那份信仰之心,對很多傳統文化符號的這種敬畏感等,都還存在。香港也是這樣,香港民間宗教裡面也是保留了很多傳統文化的東西。但是,推動中華文化復興的主導力量在大陸。

  東方早報:你覺得台灣能作為大陸國學發展的借鑒嗎?

  陳來:怎麼樣把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包括它的素材,正大光明地引入到我們的教育體制,值得思考。

  比如日本,國家的教育有一個法令性質的文件,日本叫教育宗旨。中國現在沒有這個形式的法令,只有教育發展綱要,多是技術性的。教育宗旨對整個教育發展的精神方向、基本價值、理念,作了明確規定,在這個規定裡頭,明確規定了中華文化應該有的地位。

  中國缺乏一種法令的形式,來規定傳統文化及其價值在我們的教育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只是一般地講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方向,但是對於怎麼樣傳承文化、發展教育、改良社會風俗、轉化道德人心,這些都沒有具體的文化導引。需要一些比較接近現實生活層次的道德文化,才能合理地建設社會的秩序。這些都是值得借鑒的。另外,對於如何良性地來發揚中國傳統宗教的社會功能,也是值得借鑒的。

  傳統文化

  支撐社會的主流價值

  東方早報:你曾說過,在進入現代化的今天,中國面臨民族復興和文化復興的時候,儒學迎來了在現代復興的第二次機遇,您怎麼看待這個機遇?

  陳來:20世紀的一百年對儒學來說主要是衝擊和困境,其中比如那八年的抗戰時期是有機遇的。但是,抗戰時文化氛圍雖然是好的,但社會條件還是非常困難的。

  八年抗戰,全國民族意識高漲,對民族文化復興要求也很強烈,20世紀儒家的重要的理論建設都是在這個時期,馮友蘭、熊十力、賀麟的工作,都是在這個時期。

  今天有國學熱的背景,新的機遇就來了。怎麼抓住這個機遇,來實現儒學的復興和發展,這還是開始。

  中華文化要復興,當然內在地包含儒釋道都要復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