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歷史性思維看辛亥革命何以發生

http://www.CRNTT.com   2011-04-17 10:36:50  


 
  “船堅炮利”是近代國人對西方列強的第一個感受,身處抗英前線的林則徐對此感受更加深刻,因此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本是克敵制勝的常識,也是尋常的治國之道,但林則徐等人卻因此受到“潰夷夏之防”、“以夷變夏”的嚴厲指責。在外患頻仍、內亂不斷的近代中國,此點對清王朝能否“永延帝祚”至關重要,但清政府卻遲至20年後才“半心半意”地開始仿造“洋槍洋炮”!之所以說“半心半意”,因為這為挽救王朝造槍造炮的“洋務運動”,卻遭到當時“主流”的激烈批判和極力阻撓,依然指責這是“以夷變夏”。多的不說,從中國應不應該使用電報的爭論,就可看到阻力之大。

  近代中國外患內亂不斷,時時軍情緊急,能夠瞬息萬里的電報無疑是一直身處危境的清政府的當務之急。然而,“電報”卻長期被認為有害。李鴻章在1865年首先提出要開辦電報事業,卻一直不被朝廷批准,最主要的理由竟是電報“用於外洋,不可用於中國”,因為“夫華洋風俗不同,天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穌,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毀其家木主。中國視死如生,千萬年未之有改,而體魄所藏為尤重。電線之設,深入地底,橫衝直貫,四通八達,地脈既絕,風侵水灌,勢所必至,為子孫者心何以安?傳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藉使中國之民肯不顧祖宗丘墓,聽其設立銅線,尚安望尊君親上乎?”在這種邏輯中,電報的性質姓“天主、耶穌”,興辦電報就是入洋教、是背祖叛宗,背叛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架設電線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架設電線必然導致不忠不孝,罪莫大焉!直到14年後,朝廷才准允李鴻章設立電報。

  電報之利非常直接,顯而易見,根本不需要統治者“高瞻遠矚”即能明白。但如此“直觀”之利清政府都看不清,一個“電報”都辦得如此困難曲折,諸如那些“好處”非常間接隱晦、需要長時間才能顯現的制度變革,清政府更不可能積極主動進行了。總是在大難之後,如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才非常被動地作某些“改革”。因為非常被動,因此在“溫和立憲”與“激進革命”的最後競賽中,以徹底推翻清王朝的“激進革命”勝出告終。

  “辛亥革命”這些年來幾乎成為“激進”的代名詞,頗有人對清政府的“新政”“立憲”被辛亥革命“打斷”而深感遺憾。不經革命的大動蕩大破壞而收革命之實效,當然是值得追求的理想狀態,作為一種良好的願望,更是無可指責。但若強以近代中國的歷史來為之佐證,指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為“過激”,則有違史實大矣。康、梁想通過“明君”自上而下改良,何曾“過激”?其實,人們似乎忘記,被尊為“辛亥之父”的孫中山並非一開始就想“幹革命”的,起初也是想方設法上書清政府,想走“改良”路線的。只是在“改良”被拒之後,他才立志走上“革命”一途的。發動辛亥革命的“革命黨”無疑是激進的,然而,開始只是人數極少、原本很難成氣候的革命黨,最後竟能一舉推翻清王朝,結束中國幾千年帝制,確實出人意外。這種天翻地覆之變當然有許多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的原因,其中還有一個不能說不重要的原因,就是實際上是清政府“製造”了革命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