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辛亥百年:孫中山思想仍多硬道理

http://www.CRNTT.com   2011-01-08 08:50:42  


春秋史家必授予孫中山一定之歷史地位。
  中評社北京1月8日訊(作者 盧卡爾)常言“百聞不如一見”,其實孟子一書的最後一段話〔盡心篇〕早已區分聞與見:“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然而無有乎爾…。”今適值辛亥革命整整一百年後,對孫中山見而知之的人必極稀,但聞而知之者則大可比比皆是,當然這種類比的前提是必須先尊孫中山為近乎“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之聖人級的偉人。 

  作為推翻中土數千年帝制的共和體制之首席締造者,春秋史家必授予孫中山一定之歷史地位。中國傳統衡量偉人向有“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標準,孫的事功及政績,除成功推翻滿清之外,由於主客覌方面的諸多原因(如年不及60,1866-1925),許是力有未逮;孫本人臨終前一日尚自謂:“死生常事,本無足慮,但數十年為國奔走,所抱主義終未完全實現...。”最值得後人緬懷當乃他的思想體系,及品德風範。我輩尤其距他非遠,對其之見聞又豈應有如孟子上述“無有乎爾”之憾!再仔細思量之,孫中山思想還真仍能甚切當今之時宜。 
  
  民國初立,孫被南方十七省代表推選為臨時大總統,但就任僅三月即為謀取南北之議和及統一而主動讓位予袁世凱,之後再屈就鐵路督辦,慨言“吾黨不必身攬政權”,充份展現其“做大事,不做大官”和功不必在我之器度和德行。他費時數年兼遍走大江南北而完成的實業計劃此著作,主論發展交通,主張借用外資修建鐵路,惜因困於其時極忿亂之政局,皆止於紙上談兵,毫無落實之機會。孫今若地下有知現中國鐵路系統之發達已居世界前茅,當堪至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