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歷史性思維看辛亥革命何以發生

http://www.CRNTT.com   2011-04-17 10:36:50  


 
  縱觀晚清歷史,每當還有一線希望、還能控制一定局面的時候,清廷總是拒不變化;只到時機已逝、喪失了操控能力的時候,它才匆匆忙忙地被動“變革”。改革愈遲,所付出的“利息”也將愈大。然而清廷對此似乎毫無認識,它總是在下一個階段才做原本是上一個階段應做的事情,而且拒不“付息”,不願再多做一點讓步和妥協,完全喪失了變革的主動權,完全是被“形勢”推著走,改革的空間終於喪失殆盡。

  “改革”是當事各方都以理性的態度妥協的結果,只要有一方堅持不妥協,就無法“改革”,社會矛盾必然以“革命”一類的暴力方式解決。一場巨大的社會革命,並不是革命者的主觀“激進”造成的。在社會矛盾中,統治者往往居於“主導”地位,革命往往是由上層的種種“極端”觸發、造成的。所以,與其說“革命”是下層“激進”的結果,不如說是被上層的“頑固”逼迫出來的;與其指責下層“過激”,不如指責上層的“頑固”;與其呼籲被統治者“告別革命”,不如籲請統治者主動改革。

  對每一場重大的政治、社會變動,人們都會有不同看法。有人讚揚,有人批評;有人肯定,有人否定。但是,比這些“價值評判”,即個人的好惡更重要、更基礎的,其實是認真理清它的來龍去脈,細心爬梳整理複雜紛繁的絲絲縷縷,慢慢解開糾結不清的環環扣扣。一句話,首先要冷靜、客觀分析它的“原因”。這是幾十年學習、研究歷史使我養成的“歷史性思維”,當然也是這本《走向革命細說晚清七十年》的主旨:不是評價辛亥革命的好壞功過,而是冷靜分析它何以發生。

  (《走向革命細說晚清七十年》,雷頤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