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為何財政收入大漲屢遭質疑

http://www.CRNTT.com   2011-04-20 08:19:13  


  中評社北京4月20日訊/財政部4月15日公布的最新公共財政收支情況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累計26125.7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498.67億元,增長33.1%。在同一天,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初步測算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63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7%,環比增長2.1%。一眼望去,財政收入增速仍大大快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速。

  東方早報發表經濟學博士沈洪溥文章稱,GDP好像就是一盤菜,按照收入法衡量,政府多拿點,民眾就要相應少拿點,羊毛畢竟還是出在羊身上。如今,財政收入仍繼續大漲,增速絲毫不減,現狀已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檢視這一問題。畢竟,這一現象在“十二五”開局之年仍準時出現,就更值得深思。

  一是中央和地方收入增速持續快過居民收入,稅賦成為政府增收所仰仗的主要手段,這無疑加大了財稅改革難度。其中,按照季度口徑看,在今年一季度,中央本級收入3532.68億元,同比增長21.8%;地方本級收入4098.67億元,同比增長31.3%。兩個增速都遠快於GDP增長,也和多數地方的民眾收入增幅表現出嚴重的不匹配。

  究其原因,一季度財政收入增幅較高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帶動稅收增長。其中,增值稅、營業稅、進口環節稅收等較快增長,又做出了主要的貢獻。由此可見,稅賦仍是推升政府收入的首要動力。而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的分野接近十個百分點,略可旁證地方政府斂財手段之強悍。在此基礎上,若非上下都轉換思路、一心要給自己荷包縮水,否則財稅改革將幾乎無解。而維持沉重的稅負,長遠看勢必會嚴重地妨害中國經濟活力。更糟糕的是,由此還將引致越來越多、或明或暗的偷漏稅行為,令公眾誤以為經商都難免要偷漏稅,乃至將守法納稅的當作孱頭或孬種。良善因苛稅而稀缺,可能令社會經濟領域發生道德崩盤,要給企業家們輸上幾滴“道德的血液”更加難乎其難。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