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臺灣人講述真實的臺灣(上)

http://www.CRNTT.com   2011-04-24 09:29:03  


 


臺灣“獨立媒體”生逢其時
 
  文_孫窮理

  興起

  自1987年開放報禁後,臺灣媒體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但在政治和商業力量的多重扭曲下,近年來“置入性營銷”開始成爲政府及商業介入媒體的寶劍,臺灣媒體的公信力日益低落。

  面對大媒體的政治、商業壟斷現象,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陸續有媒體工作者利用新興的網絡平臺架設網站、經營獨立媒體。這種獨立媒體在誕生之初,就以拒絕政治與商業的“置入性營銷”爲宗旨,堅持獨立自主。經過十餘年的發展,臺灣的獨立媒體從早期針對主流媒體不足這樣的問題意識,逐漸面臨自我“生存”與“主體性”的問題。

  說起獨立媒體一詞的出現,許多人會想到1999年美國西雅圖反WTO示威中,透過網絡,大量傳遞場外抗議信息的Independent Media Center。不過早在此之前,在網絡平臺上全球各地就已經有各種以社會運動爲主要報道對象的媒體在運作。

  而隨著各種博客平臺服務的普及化,一股被描述爲“草根媒體”、“公民記者”的風潮,大約從2004年開始也席捲全球;到2008年之後,各種形式的“社交網站”使這個傳播形式變得更簡便也更個人化。

  中文的“獨立媒體”一詞,幷沒有嚴格的定義,在這裏談到的“獨立媒體”,是指起碼具有一定的編審機制與團體運作的媒體組織,與較具有個人或平臺色彩的“公民新聞”作一個區分。

  臺灣的“獨立媒體”,大致可分爲商業媒體及非商業媒體兩個類型。其中“商業媒體”指的是有一個主要的出資(籌款)者、形式上采取“賣廣告”的商業模式生存,但是由于這種商業模式,還沒有成熟,所以這些媒體目前都是處于“燒錢”狀態。此外,也有從屬于某一組織、公共電視,或者靠政府計劃的生存模式。

  商業模式會受到出資者、廣告主的影響,而從屬性的媒體,則會受到組織的政策、需求、計劃存續的影響,這些固然都是問題,但這些媒體存在的意義,在于除了那些有市場和國家(政黨)背景的媒體之外,給個別工作者提供可以發揮的獨立空間及資源。

  長相

  苦勞網是臺灣一家成立于1997年的獨立媒體,與其他類似媒體不同的地方是,它沒有“出資者”,以非營利的方式經營,近年則以分布式的小額募款的生存方式爲其維持獨立。

  以2011年爲例,在218萬餘(新臺幣)的總收入中,分散在200多位捐款者的募款金額171萬餘,占總收入比約78%,在維持“財務獨立”的結構上來說,尚稱健康;不過在扣除一般支出、一位行政人員的薪資之後,要支付約七到八位記者、相當于三到五個全職人員工作量的薪資是不够的。

  在有限的資源下,苦勞網撥出一筆一年48萬新臺幣的基金(在臺灣約相當于一個全職主流媒體記者再多一點點的薪水),交給參與核心工作的記者,通過集體討論决定其分配方式。最後的决定是將這筆錢花在由記者輪流擔任的“輪值主編”的工作上;而采訪、撰稿仍是沒有酬勞的。在這種條件下,記者必須有其他個人的“兼職”,或者在沒有收入的情形下工作。這勢必難以持久,造成苦勞網的記者流動率高,內部基本問題的溝通成本也增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