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臺灣人講述真實的臺灣(上)

http://www.CRNTT.com   2011-04-24 09:29:03  


 
  主事者要有能耐與堅持

  公共電視不只無法處在“政治真空”,而且必須有能力處理“政治課題”。基于公視獨有的公共與中立角色,臺灣公視幾乎在每項重要選舉都發揮了辯論平臺的功能。也就是說,每逢重要選舉,公視都會主辦候選人的政見辯論會,讓候選人經由辯論呈現其政見异同及辯護能力。我在公視服務的三年期間,就針對民意代表、縣市長、直轄市長乃至“政府最高領導人”的選舉,舉辦過各種類型的辯論會,其中最受注目的一次,自然是“最高領導人”選舉的辯論(舉辦時已離職)。

  我參考外國的經驗,在辯論前先在互聯網上徵求公民的錄像提問,再經過公正的選擇機制,挑選公民到辯論現場直接向候選人提問。此一史無前例的辯論不僅得到主要商業媒體的支持,最終也得到兩大政黨候選人的認可,開創了公民參與選舉辯論的新模式,許多人將其視爲民主選舉的突破,也是公視功能的躍升。

  不幸的是,儘管法律有保障,政治人物往往會想掌控傳媒,一旦越綫而爲,爭端必生;同樣,公視主事者也須有面對政治力量的能耐與堅持,一旦倚輕倚重失去分寸,必生事端。臺灣公視與政府間最近發生創台以來最大的政治衝突,幷衍生選不出新届董事會的僵局,其間緣由固多,但公視獨立地位之不易確保于此充分可見。

  “受信賴的嚮導”

  其實,公共電視是個啥玩意,對已經建立這個制度的許多臺灣民衆來說,同樣有霧裏看花的迷茫。原因自然與公視在臺灣建制較晚,影響力受限有關,但對歐洲的民衆來說,特別是西歐、北歐國家,公共電視不僅是他們日常收看的電視,也幾乎都是該國最早創立的電視臺,例如英國的BBC、丹麥的DR、挪威的NRK等。

  截至目前,歐洲的公視多半仍有20%至40%的市場占有率,其他地區如新西蘭公視TVNZ、南非公視SABC,甚至享有60%以上的占有率,韓國的公視KBS與MBC等,收視總合也超過市場的半數。足見就全球而言,儘管數字化、全球化、去管制化等趨勢不斷挑戰公共電視的地位,但這個類型的電視服務仍舊挺立,幷且是許多國家平衡商營電視的重要機制。

  臺灣的公共電視還在學習中成長,在顛簸中前進。它反映了臺灣快速發展、未臻理想的民主文化,也顯現了臺灣商業腫大、自由無序的傳媒生態。許多關心傳媒改革的人相信,唯有建立商業與公共二元幷進的傳媒體制,才能有效改善當前的傳媒環境。

  英國公視BBC的開台總經理雷斯爵士,曾經將創立初期、獨擁電視産業時期的BBC形容爲“生猛的力量”(brute force),這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電視體制發展到21世紀,則被英國前文化部長喬維爾譽爲“受信賴的嚮導”(trusted guide)。從“生猛的力量”到“受信賴的嚮導”,一個真正爲公衆所享、所有、所治的公共電視,仍是全球許多國家所追求的電視體制。臺灣公視在此條道路上雖是後來者,但對許多關心人士而言,讓它成爲社會“共善”(common good)的心思,則幷無不同。

  鏈接:公共電視

  臺灣屬于公共媒體的電視臺,原僅有“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經營的公共電視臺,簡稱公視,于1998年7月1日正式開播。2006年4月,原屬于軍方經營的中華電視公司依法公共化,與公視合組“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簡稱公廣集團);2007年1月,原由政府以招標方式經營的客家電視臺、原住民族電視臺以及對海外播放的中文國際頻道宏觀電視,也加入公廣集團。因法制尚未完整建立,集團營運出現諸多困擾,公視以外的各台也無法充分體現公共價值,現“立法院”正進行修法討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