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加藤嘉一:我的北大體驗

http://www.CRNTT.com   2011-04-29 13:43:25  


 
  其三,北大大多數學子不是精英。
 
  “精英”(elite)是褒義詞。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社會還是哪一種行業,都有所謂精英,也需要精英。精英對一個社會的發展必不可少。
 
  “精英”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素質。
 
  第一,潛能。這點是毫無疑問的,你是精英,沒有潛能行嗎?我說的潛能包括基本素質、理解能力、知識面、思考力、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精神、溝通能力、語言水平等等方方面面,這些與所謂“文憑”沒有直接聯繫或因果關係。

  潛能是一個人能夠主動判斷形勢、理解現狀、積累知識與經驗、尋找機會、調節自己、摸索可能性、改變現狀等的能力。我不覺得對潛能的含義需要更多解釋。讀者朋友們這裡也可以理解為“能力”、“本事”。除非有這些能力,否則一個人很難成為精英。
 
  第二,公共意識。一個人生下來,為自己所在的、所生活的國家、社會做點事,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一個人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除了這件事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利益外,同時想著對整個社會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利益,從人類社會進化,甚至生存的角度看,只有如此,才有價值。
 
  這是不分國籍、不分民族、不分行業、不分性別的。當然,讓幼兒園的小孩兒抱著公共意識是苛刻的,也不現實。我主要指的對象是所謂“成年人”,無論是博士後、大學畢業的、高中畢業的,甚至初中畢業的,都是一個道理。只要初中畢業,你就完成了義務教育,等於滿足了你作為一名某國公民的義務,接下來讀不讀高中完全是你個人的事,原則上是沒問題的。這和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教育程度是兩碼回事,兩者屬於兩個問題。總之,所有成年人都應該有公共意識,社會更希望大家都有公共意識。

  在這個意義上,今天大多數北大學子不是精英。這裡說的精英是上述兼備“潛能”與“公共意識”的人。有本領的人是有的,而且不少。北大學子都很勤奮,積極。我堅信,北大是“出精英”的地方。
 
  然而,“人才”和“精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人才只不過是為自己歸屬的公司、單位、機構所付出、貢獻。精英則超越自己歸屬的單位,即使沒有歸屬單位,也會為整個社會所付出、貢獻。我說的是行為過程,而不是結果。可想而知,過程是自己的,結果是社會的。哪怕是精英,也不見得能夠產生立竿見影的結果,就像亞里士多德說的,“人是社會的動物”,有些事情沒法由一個人的力量或本事改變。不過,假設有潛能與公共意識的人不斷為社會付出,這一社會總有一天會好起來,我堅信這一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