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海內外各界人士致信清華反思大學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11-04-24 11:21:03  


《看歷史》2011年4月刊封面
  中評社北京4月24日訊/在清華誕辰百年之際,《看歷史》雜志邀請海內外不同領域的人士,給清華寫一封信。“清華,你好!——海內外各界人士致信清華反思大學之道”表示,盛世高夀,自不免祝辭紛紛,而如果在此之外,多一些反思,以及切實的期望,則更近于君子之交。因此這些信中,不乏逆耳忠言,但我們以爲,這也是溫情和敬意之表現。

  劉天昭:獨立精神可以對抗時代

  蔣方舟:我的大學

  劉再複:清華,你應是鷹的搖籃!

  陳力俊:兩岸清華合作走向頂尖大學

  劉道玉:大學需要有反思精神

劉天昭:獨立精神可以對抗時代

  清華,你好!

  其實我跟你不熟,在那兒呆了五年,一直忙著跟自己死磕,沒來得及看清楚你。不過再想一想,也許是你當初,面目就不是很清楚。我不是一個多麽特殊的學生,我跟我的同學共享過同一種空虛。我的經驗,應該也是你的一部分真實。

  我是九六年入學的。

  那幾年,現在想來也是非常態,好像是個價值真空期。倒不是清華怎樣,是整個社會的氛圍。來自集體主義的榮譽系統,已經徹底破産;拜金主義的虛榮系統,還沒建立起來。批判社會——小青年本來最愛這個,突然就變成一種愚蠢,比迂腐還不如,等同于愛出風頭、個人英雄主義、非理性、自大狂、荷爾蒙作祟。個人主義——隱約開始流行這個,只是我們沒見識過,不知道從何做起。

  我們當時的空虛,也可能是青春期的必然。從來以爲自己是個孩子,突然人生就在手上,不可能不慌張。大家經常談些空泛的東西,總歸可以納入談人生的範疇,可是很少談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社會這東西面目很模糊,感覺很遙遠,不像今天這樣一個强烈的壓迫性的存在。學校也未曾出席,老師中有幾個愛聊天兒的,就是發點牢騷,極個別的回憶八十年代,我也就聽過一回,說說詩社之類,浪漫傳奇,社會理想隻字不提。

  沒有意義感,一切意義都可疑。對意義的消解成爲一個時髦的姿態,但是當然不徹底,甚至讓人更加珍視天真——周星馳紅得接近一個教主,《大話西游》多麽純情。

  建築系的學生一入校就被贈送一個“大師夢”。不過太飄渺了,更像是幻想,很快大家都踏實起來。即使只是經世濟用,也需要有基本觀念作底。同學中間最受尊重受羡慕的品質是“有想法”,以至于有些人簡直出于虛榮假裝“有想法”。流行的“想法”都是外國來的,解構、後現代之類,全無經驗基礎。也有熱愛傳統的,不過那個古代中國其實差不多也是外國。一片空白從零開始,也可以看做是對一切可能性開放,這麽說又是好事。

  我們那時候壓力很小,混一混都過得下去。順流而下按部就班,上課畫圖考試,談戀愛泡水木看周星馳,轉眼就畢業了。過些年打聽打聽,出國的都中産階級,在國內的都社會中堅。一個正常的社會裏,再頂級的大學,畢業生往下走一走,也就是一個規規矩矩的中産階級吧。我們畢業的時候,正是盛世的開頭,時代也奏響了最强音,發展經濟是爲國家爲個人爲現實爲理想的統一解答——大部分同學順利地走上很“主流”的道路,這其中幷未經歷任何背叛。

  今天的清華,也比十五年前更加“主流”,已經很難更“主流”了——沒有哪所大學,比清華距離國家更近,距離權力更近,距離金錢更近。這事很難證實,也許只是流言和想像,我只能說這是我接收到的普遍觀感。想一想倒也幷不驚人,清華就是我們,除此之外幷無其他,我們在時代裏迷失,恐怕她也很難幸免。如果她真的有百年記憶,獨立精神頑强意志可以對抗時代,當初就不會讓我們經歷虛無,荒廢那些青年的美夢。只是我不甘心,我也確實不相信這就是事實的全部——想起我那留校任教的同學中,至少有兩個嚴肅而真誠。我相信任何時代的青年,都與理想主義同樣親近。我相信誠懇的思辨到最後,總會引導人們重建天真。

  清華,你好。很高興你不是一個人,不會衰老,不怕挫折,總還可以重來。歷史摧毀你的記憶,挖掉你的根基,你照舊生機勃勃,讓人覺得可以期待。你那裏永遠聚集聰慧的青年,他們當中總有些人,驕傲執著,誠實熱血,他們總有辦法,建設一個更有理想的清華。 

    劉天昭

  (劉天昭:作家,原《南方都市報》社論主筆,清華大學建築系1996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