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鳴:是信仰缺失還是底線缺失?

http://www.CRNTT.com   2011-05-08 07:51:27  


 
  國人的底線缺失,從表面上看,是惟利是圖,是市場經濟刺激的。但從根子上講,則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在過去的歲月裡,經歷了太多的政治運動,運動每每大規模突破底線,殺人可以不償命,欠債可以不還錢。鼓勵兒子鬥老子,妻子揭發丈夫。這種集體突破和糟蹋底線的行為,經歷多了,人的良知也就沒了。雖然在政治高壓和強約束下,只能集體作惡,個別作惡的機會不多,一旦運動結束,進入市場經濟,沒有底線的個人之惡就會突然爆發出來,愈演愈烈。

  加上我們現在的市場經濟,又是一個缺乏規則的天地。制定和監守規則的政府,也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來體現的。官員們和百姓一樣,都是經過運動洗禮的人,即使沒有經過運動,也一樣飽受道德滑落的熏陶。監管者,跟為惡者一樣,沒有道德底線,把監管變成釣魚或者養魚,變成牟利的過程。結果,反過來更加刺激了作惡者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作惡之時,更加缺少道德自責。 

鏈接:椿樺:監管者道德滑坡才是“毒源”

  2011年04月20日08:09廣州日報 椿樺

  現在,總算弄明白為啥問題食品的生命力像野草般旺盛了。先看新聞,據新華社消息:記者梳理髮現,從近期曝光的“染色饅頭”、“回爐面包”、“瘦肉精”豬肉等事件,到以前披露的“三聚氰胺”奶粉、“大頭娃娃”奶粉等事件,其中都暴露出“馬後炮”監管。現行體制下,一些地方監管部門的辦公經費和人員工資,要靠上級返還的收費罰款來“解決”,這造成了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執法為利”,為罰款而放任企業違法。

  這麼說來,企業違法在某些監管部門看來,不是危害,而是一門“生意”,甚至可以說,企業危害越大,越有利可圖。這事兒琢磨起來,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用個時髦的詞來說,叫“養魚執法”——先讓違法者慢慢試法,等到他們膽子養肥了,罪行大了,再來收拾、重罰。監管部門是逮著大魚了,但違法者吃下去的小魚也不少,這些小魚便是咱們可憐的消費者。這個邏輯關係很簡單:監管部門吃到的魚,歸根結底,還是平民百姓。

  我們從前總是搞不懂,為什麼專業的監管部門調查問題總是不如媒體專業,現在疑雲算是驅散了不少。沒准兒,媒體太專業在某些監管者看來,是搞砸了“生意”。“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發生前,經常有消費者反映問題,在長達四五個月時間內,各級檢測機構“均未發現問題”。河北“葡萄酒造假事件”中,昌黎縣當地的假葡萄酒業存在多年,形成了“造假一條龍”,小孩都知道的事兒,監管部門卻是“渾然不覺”。他們捂著這些事,大概就是用作向企業要價的籌碼。這樣的行為堪稱劇毒——放縱有毒食品流通市場,其危害不難想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