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鳴:辛亥革命的五個拐點

http://www.CRNTT.com   2011-06-02 14:49:26  


 
  辛亥革命的第三個拐點,是在1911年10月9日和10日兩天。9日那天,革命黨人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的據點試制炸彈,不慎爆炸,據點暴露,將印章、旗幟、手槍和花名册都丟給了湖廣總督瑞澂。當天,如果瑞澂狠一點,馬上按圖索驥,在新軍中拿人,也沒事。如果寬一點,馬上當眾燒掉花名册,宣布不予追究,也能安定軍心。偏偏他選擇了最下策,在外圍抓了幾十人,殺了三個示威者,結果當晚新軍裡人心惶惶,釀成事變。事發之後,在起義士兵沒有打上門來之前,他就聽楚豫號兵艦的艦長的話,先行在後花園挖了一個狗洞,全家躲上兵艦,擺出一個隨時要跑的架勢。當時守衛督府的士兵,火力挺強,全城的新軍,大部分沒有跟隨起義,絕大部分軍官都站在朝廷一邊。起義士兵群龍無首,如果督府的抵抗稍微堅決一點,到天亮能否攻下來,後來起義士兵自己都說,根本沒有把握。天黑兵荒馬亂,大家不摸底,如果天亮了,督府還在清兵手裡,那些躲著觀望的團隊,肯定會站在瑞澂一邊。這樣一來,起義勢必要失敗。當然,守軍能否堅定,關鍵看主帥,主帥未戰先走,軍心焉能維持?不過,此時的清政府,大錯已經鑄成,立憲黨人都很憤怒。即使武昌起義不成,人心已散的大局已定,革命只是往後推遲一些時日而已。

  革命的第四個拐點,出現在1911年11月7日凌晨。在此之前,北洋第六鎮統制(師長)吳祿貞已經跟同情革命的士官同學現任第二十鎮統制的張紹曾,以及第二混成協協統(旅長)藍天蔚商量好,準備合力在北方發難,推翻清王朝。當時,北洋六鎮一半左右的兵力調往武漢前線,這三人掌握的武力,已經是剩下北洋軍的大半。如果真的鬧起事來,朝廷大概還真就完了。在前線的北洋軍,如果聞聽後方起火,腹背受敵,軍心肯定維持不住。那麼,革命後的天下,多半輪不到袁世凱當家。當然,北方的革命黨人,是否能聽孫中山的招呼,也不好說。不管怎麼說,歷史肯定不會是今天看到的那個樣子了。可惜,那個石家莊火車站的凌晨,把一切都改變了。吳祿貞的衛隊長馬惠田帶人刺殺了自己的長官,還殘忍地割下了頭顱去請賞。吳祿貞一死,反革命的勢力氣焰大漲。張紹曾撐不住了,只能離隊而去,藍天蔚也被部下出賣,不得已出走大連。剛剛令人興奮的大好革命形勢,不旋踵就煙消雲散。其實,在吳祿貞被刺之前,有同志曾勸他把衛隊換上自己的人,至少多帶幾個信得過的人在身邊,然而,吳祿貞過於自信,就是不肯,幹這樣大的事,衛隊一幹人連同隊長,居然都是前任留下的舊人。如果吳祿貞稍微有點警惕性,小心一點,刺客得不了手,整個的大局,就會變個樣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