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阿拉伯之春”緣何走向“嚴冬”

http://www.CRNTT.com   2011-06-14 11:35:30  


 
  突尼斯的本.阿裡選擇“走為上”之策,以放棄權力、家族影響及親信勢力的一攬子贖回交易方式,讓突尼斯和他迅速得以安定,至少他目前面臨的唯一風險就是可以控制和預見的按部就班司法追訴。埃及的穆巴拉克,沒有能做到本.阿裡這麼果決,在遲疑再三後,才選擇了“內部流亡”,躲進了沙姆沙伊赫海濱別墅裡。雖然交易不徹底,但交易還是值得的,埃及的憲改在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

  突尼斯及埃及代表了“阿拉伯之春”令人振奮的一面,他們的重新定義,是繼上世紀殖民統治在北非和中東結束以來阿拉伯復興進程中對“不完整革命”的“再革命”。上世紀反殖民主義浪潮中,阿拉伯國家要麼選擇了世俗政權,要麼就守著中世紀式的君主制度,世俗政權則在操縱的選舉機器下獲得合法性,君主制政權則在歐洲還普遍尚存的君主議會制中找到天然的合法性。以突尼斯和埃及為界的這一輪革命是一場自發性的“自革命”和“自秩序”,它基本不在美歐的“現場指導”下得到完成。

  在部族壁壘森嚴和家族統治更有效的利比亞,革命並不順利。卡扎菲不願妥協和放權,導致了一場國際社會針對卡扎菲的“圍毆”。儘管利比亞在歐佩克國家裡的石油輸出份額少,但利比亞有歐洲急需的輕質原油,從4月5日國際石油期貨市場所反映出來的數據表明,利比亞因素已經實體在影響全球經濟增長。迫於恢復石油出口,國際社會接受“兩個利比亞”方案,並不是不可能。

  歐美對卡扎菲的軍事行動,贏得宗教極端分子的支持,這表明這一輪阿拉伯復興的連帶目標,就是摧毀過度親西方的獨裁者。聖戰主義者的宗教刊物《啟示》社論中稱:“革命的浪潮撼動了獨裁者們的寶座,有利於穆斯林人及聖戰者,同時也打擊了西方帝國主義及其在穆斯林世界的黨羽”。這顯示了這場革命的廣泛性,非美歐的“不白即黑”的簡單價值論斷所能辨清。歐洲在法國總統薩科奇的自我表現欲驅使下,突然扎進旋渦裡,歐盟在醞釀以“維和模式”使阿拉伯問題長期化,證明了美國和歐洲在一開始對馬格裡布平原和中東局勢的誤判後,繼續在犯著誤判。假如歐美放大所謂聖戰主義者的威脅從而裹住自己的手腳,歐美注定再一次失信於穆斯林世界。

  作者:和靜鈞,財經媒體專欄作家 來源:中國經營網 2011年04月09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