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許紀霖:迷信權力的辛亥革命不會徹底

http://www.CRNTT.com   2011-06-24 14:54:31  


 
  3 恢復權力的秩序,還是權威的秩序?

  民國初年面臨的最大歷史使命是建國,要建立一個中華民國。建國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秩序的危機。新的秩序首先要恢復權力的秩序和權威的秩序,這兩個秩序都有待於盡快地恢復。

  重建權力中心和國家權威,這是兩條不同的建國道路:第一條路是迅速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權力,通過強有力的力量來控制地方、民間、社會、輿論,當然秩序就會恢復。第二條道路是重建權威,就是建立一套制度,以制度作為權威,大家服從這個制度也可以形成一種穩定的秩序。通過權力來重建秩序是最快最見效的,但是它會留下眾多後遺症,表面上看起來一片穩定,但後面很多制度問題都沒解決。但是通過制度來重建權威,又會比較漫長。

  這兩條道路不妨理解為法國革命的道路和美國革命的道路。法國革命以後,依然圍繞著權力來建立秩序。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首先是立憲,圍繞制度來建立秩序。民國初年,從辛亥革命發生的形式來說,各省紛紛宣布獨立,這很像美國革命。但是民國成立後,卻偏離了立憲建國的道路,而是開始學法國,三股力量:革命黨、立憲派和袁世凱各派轉而爭奪國家最高權力。他們圍繞的核心問題,都是要爭奪最高的國家權力。民國初年各種論爭,都與此有關。第一個大的爭論是,民權至上還是國權至上?民權的背後實為地方權力,國權的背後則是中央權力,民權和國權之爭,反映的是以地方權力為中心還是以中央權力為中心來建立新的共和體制。當時同盟會已經改組為國民黨,國民黨代表著地方的民主派和實力派,它不願意看到以袁世凱為中心的中央權力太強大,所以強調民權至上。而清末的立憲派改組為進步黨,他們希望重建中央的權威,覺得民國初年各省勢力太大了,國不成國,要迅速建立中央權威。他們要擁護國權,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

  另一個爭論是,究竟採用內閣制還是總統制?國民黨是國會內部第一大黨,宋教仁(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堅持搞責任內閣。而進步黨作為少數黨,則希望借袁世凱的勢力平衡國民黨,希望搞總統制。民國初年的黨爭非常厲害,國會裡邊就是國民黨和進步黨在那裡鬥,爭奪的核心就是要拼命擴張自己的權力。袁世凱則以“臨時大總統”超然於黨爭之上,反而漁翁得利,上下其手。按照原來臨時約法的規定,總統任免地方官員要總理副署,沒有總理副署,總統任免是不生效的。袁世凱在雙方鬥得正厲害時,不經總理副署,開始罷免省長,任用自己的人。如此明顯的違憲之舉,不僅借袁世凱自重的進步黨人沒有反應,連國民黨議員也沒有反應,居然讓袁世凱得逞了,因為他們都沒把臨時約法當回事。所以,袁世凱就一步步通過破壞制度來實現總統獨大。

  民初政治的重要轉折點是宋教仁被刺殺。宋案之後,各種證據都指向袁黨,假如通過合法的體制內抗爭和法律解決,國民黨未嘗不可贏得主動,畢竟民國之後,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袁世凱要主動出招,打壓國民黨尚缺乏合法性。然而,革命黨過於迷信革命,迷戀武力,率先破壞法治,發動二次革命,結果敵強我寡,輸了個一敗塗地,而且還在輿論之中輸掉了道義,形象大壞。因此,國民黨在國會裡邊非常被動,第一大黨的位置就讓給了進步黨。袁世凱乘勢要求在尚未立憲之前,先選舉總統。國會中的兩黨竟然棄約法的程序於不顧,與袁妥協,提前通過總統選舉法,將袁世凱推上正式大總統寶座。各派政治勢力視約法如“敝屣”,議會民主制所賴以存在的法治基礎被自己拆光,無異於政治自殺。袁世凱在法治的廢墟上拿出殺手鐧,先是宣布解散“亂黨”國民黨,然後索性解散國會,毀棄天壇憲法草案(又稱“天壇憲草”,即《中華民國憲法(草案)》,1913年),建立了赤裸裸的強人威權政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