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中國政治變革的一般規律

http://www.CRNTT.com   2011-06-28 11:45:43  


新加坡國大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6月28日訊/“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政治必須與時俱進,改革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政治的常態。政治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動態,必須從改革到改革,不斷更新自己,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國大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從改革到革命:中國政治變革的一般規律”:

  目前中國的改革現狀已經呈現出幾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各方面的改革缺少動力。經濟改革在上世紀90年代找到了突破口,確立了基本市場制度,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深化?社會改革在過去的十來年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遠遠不能滿足社會變化的需要,如何找到突破口?政治改革在十七大的時候已經確立了“黨內民主引導人民民主”的方向,兩方面的民主試驗也在進行,但並沒有成為系統的努力,如何推進?第二,改革沒有重點感。各方面的改革需求在很快增加,但不知道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面對各方面的壓力,不知道從何入手。第三,無論是執政黨還是社會,對改革缺少最基本和最低限度的共識。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局面?人們都指向了問題的核心,即來自利益集團的阻力。改革的未來如何?中國的改革處於一個轉折點上。在這個關鍵時刻,有必要總結一下中國政治變革的一般規律。簡單地說,當改革進程停止之時,革命進程就會開始。如果從利益集團的發展進程來說,一旦當利益集團主導政治進程,或者說現存政權無能克服利益集團的阻力而繼續推進改革的時候,革命的因素就開始積累。

  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政治必須與時俱進,改革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政治的常態。政治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動態,必須從改革到改革,不斷更新自己,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

  這對任何政體都是如此。在西方民主社會,是依靠政黨的周期性輪換來實現動態政治的。但即使是民主政體,也經常因為既得利益的阻力,改革不力,政權也會陷入困局。美國經濟學家奧爾遜(Mancur Olson)曾經對利益集團主導的經濟發展表示極其悲觀的看法。他認為,隨著各種既得利益(分利)集團的形成,競爭受到制約,經濟發展缺少動力,出現滯漲。他並不認為民主政治能夠克服這些既得利益集團,而是需要用戰爭、大的社會衝突來改變利益格局。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說,民主政治是既得利益集團設計用來保護其利益的最有效的武器。儘管奧爾遜談的更多的是經濟方面,政治方面其實也如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