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鄧聿文:中國的外交哲學需要適度修正

http://www.CRNTT.com   2011-07-06 14:02:46  


 
  首先,“和諧世界”來自於中國傳統的“和、合”思想。在中國傳統的思想和文化中,“和”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所謂“和為貴”,“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落實到外交層面,就是“朝貢體系”。但“朝貢體系”暗含著中國是天下中心和共主的意思,且要維持這一體系,必須有強大的國力不可。另一方面,中國人的“和、合”思想和天下觀念,是建立在家、國不分基礎上的。換言之,近代以來以主權國家為標誌的國家概念在古代中國並不存在。因此,以“和、合”思想來指導中國的外交實踐,並不現實。

  其次,“和諧世界”是由“和諧社會”衍化引申而來。後者是針對中國內部的“不和諧”提出來的。當今世界雖然也非常不和諧,不太平,然而,它並不像一國一樣,有一個可以行使治理權的政府,以及全體國民都必須遵守的法律。國際社會是一種無政府狀態,雖然有聯合國,但除了安理會作出的決議具有約束力外,聯合國並沒有執法權,也沒有一個執法體系。所以,傳統的國際關係理論從來都是以“叢林法則”來描繪現實的國際關係的。雖然“叢林法則”這個詞不好聽,含有弱肉強食的味道,但國際社會的本質還是按權力和實力來分配利益。因而,雖說外交是內政的延續,但把用於處理一國內部事務的原則和方針簡單地應用到外交上來,難以行之有效,因為兩者面臨的環境截然不同。

設想與現實的差距

  再其次,“和諧世界”構想所依據的一個重要判斷是認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這個時代主題論雖是鄧小平提出來的,卻被後來的領導人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成為中國外交戰略所追求的主要目標。然而,這也是有問題的。因為,和平與發展固然是世人的普遍願望與訴求,但把它作為時代主題則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它並沒有揭示一個時代真正的本質。人們會問,難道冷戰結束前的人類歷史就不追求和平與發展了?如果說,鑒於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的教訓,人類真正醒悟到和平的可貴,可為何其他國家,特別是與中國類似的新興大國,沒有明確把和平作為本國追求的至高無上目標,它們就不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嗎?

  最後,經濟全球化並不意味著國家利益的趨同和國家差異的縮小。“和諧世界”出台的一個背景是經濟全球化,這的確是後冷戰時期的一大特征,各國因全球化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但是,正如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沃爾茲指出的,當今世界以貿易和海外投資占世界生產總額比例衡量的相互依賴即全球化程度並未超出一戰前的水平,而儘管那時的理想主義者也以同樣的熱情歡呼世界經濟一體化將為世界帶來持久和平,結果卻恰恰相反。因此,把世界和平、和諧的希望寄托在國際經濟合作、相互依賴、一體化上也不可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