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鄧聿文:中國的外交哲學需要適度修正

http://www.CRNTT.com   2011-07-06 14:02:46  


 
  上述分析告訴我們,把建立“和諧世界”作為中國外交的最高目標並以此指導外交實踐,遲早要碰鼻。去年以來圍繞天安號事件、中日釣魚島風波、南海爭端以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交惡就是“和諧世界”的外交哲學開始遭遇挫折的反映。固然,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交惡都有美國的影子在內,是中美兩國結構性矛盾的體現,但根本上是“和諧世界”的外交哲學脫離了國際現實,以為憑此外交哲學可以不挑戰美國霸權從而避免作為歷史循環的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的對抗出現。

中國外交哲學常被誤解和猜疑

  問題在於,中國的“和諧世界”外交哲學和主張並未像美國一樣,在現實中真正接受大的挑戰的考驗。因此,在講究現實主義的國際社會,即使中國的外交真心實意地實踐和平發展、忍讓合作、親善睦鄰,但只要你的體量擺在那兒,一些國家特別是與中國有領土爭端的國家就會認為你不過是“假慈悲”,是在實力還未達到頂峰時的暫時退讓。何況,中國過往的外交實踐,因機械和片面理解鄧小平當年提出的“韜光養晦”方針,給世人一種不敢主持國際正義、只顧賺錢致富、不知理想道德的機會主義的消極形象和印象。

  “韜光養晦”方針的提出,有著特殊的背景,這就是中國迫切融入國際體系的需要,希望通過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獲取中國經濟建設所必需的資金、技術和市場。中國改革早期的現實,決定了中國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大部分來自發達國家,作為意識形態與西方迥異的國家,中國必須“韜光養晦”,不“韜光養晦”也不行。

  但另一方面,若為了“韜光養晦”,以致只求合作、不敢鬥爭,既不能理直氣壯地維護國家利益,也放棄作為發展中大國主持國際正義的道義責任和原則立場,別的國家會作何感想?特別是,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和民族主義的興起,當中國自身的資本已處於過剩狀態,到全球尋求投資機會時,若一面聲稱“韜光養晦”還要管100年,一面卻又祭出“大棒”以維護國家利益,把自己弄得言行不一、自相矛盾,左右搖擺,甚至從理想主義的極端走向實用主義的極端,無疑會加深別國對中國戰略意圖的猜疑。這就是東南亞一些國家為什麼在南海爭端中倒向美國的原因,因為他們覺得,美國儘管霸道,但真誠;中國則是偽善,不可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