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辛亥革命:演員越來越清晰 劇本越來越模糊

http://www.CRNTT.com   2011-08-01 14:27:57  


 
“辛亥觀”的演變

  因此後人的“辛亥觀”便成為一個有趣的現象。一方面辛亥革命,連同其象徵性人物孫中山先生,一百年來一直得到各種不同立場甚至互相敵對的中國人的共同稱頌。可以說自清開國以來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兩岸三地(加港澳)四方(加海外華人)諸派,有兩個人是得到一致推崇的,這兩個人都生當“鼎革之際”這種中國歷史上最期待英明領袖的時代,即明清之交和清末民國,但他們一當然不是蔣介石,二肯定也不是毛澤東,三也並非明末清初包括南明、李順的諸位成功或失敗的帝王,而是鄭成功與孫中山。但是不同的人稱讚這兩位偉人的緣由卻大有區別:如鄭成功,大陸方面認為他驅逐荷蘭“收複”台灣,是中華民族的大英雄;台灣兩蔣時代稱讚他堅持反清複明,“退守”台灣延續明祚並希望“光復大陸”,而後來的“綠營”又視他為與海峽對岸分庭抗禮的“台灣政權”開創者。

  孫中山就更是如此了。作為中華民國的“國父”和中國國民黨的創黨“總理”,國民黨對他的崇敬自不待言。共產黨對這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尊敬則不僅因為他發動革命推翻帝制,更因為他後來的“聯俄聯共”(台灣稱為“聯俄容共”)。有趣的是,台灣的綠營很反蔣介石,卻也很崇敬孫中山。因為據說蔣“鎮壓台灣人”,而孫是同情、支持台灣人的,而且綠營作為台灣民主化進程的推動和獲益者,他們也高度評價孫中山的民主民權事業,甚至因為揚孫抑蔣還借用了大陸的資源。2003年筆者在台北的國父紀念館音像廳看到,那裡放映的居然是珠江電影制片廠拍的《孫中山》,而且正好看到孫中山斥責孫科和蔣介石的一幕。我想這顯然與當時是綠營執政有關。

  然而另一方面,各方中國人對辛亥革命的反思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方面自然是大陸這邊更為突出。改革開放前,我們主要是強調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局限性”,責備革命派軟弱,向袁世凱讓權,沒有解決土地問題等等。改革時代這種話語並未消失,但一種相反方向的反思,即對“激進主義”的反思卻時興起來,而且從1990年代起它不僅似乎成了民間思想界的主流,而且也獲得了從“革命黨”思維日益向“執政黨”思維轉變的官方思想界的逐漸默認。清末立憲日益獲得好評,許多人為中國沒有走向君主立憲制而遺憾。而更典型的“保守主義”則走得更遠,諸如“革命不如立憲,立憲不如維新,維新不如洋務”;“孫黃不如康梁,康梁不如李(鴻章)張(之洞),孫中山不如袁世凱,光緒不如慈禧”等等說法都開始出現,有的還很流行。

  這些說法讓人聯想起漢景帝時有名的“轅黃之爭”:轅固生鼓吹湯武革命推翻暴君,皇上擔心今人效法就會犯上作亂;黃生譴責湯武弑君造反是亂臣賊子,皇上又擔心會顛覆了高祖起兵以漢代秦的合法性。弘揚“革命”不行,斥責“革命”也不行,景帝只好下令:“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你們再也不許討論這種敏感問題了,沒人說你們是傻子!非要講湯、武,你們就不能談談他們的私生活八卦嗎?結果“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大家都不談“宏大叙事”了。我們過去有時也面臨這種狀況。幾年前有大型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由於多人撰寫而且左右為難,於是前後兩部分顯得頗為扞格:前面部分像是“黃生”所寫,對慈禧、李鴻章等人給予了深切同情和肯定,在他們面前連康有為都顯得像個無事生非的“激進”搗亂分子,後半部分卻是“轅固生”筆法,高調讚揚革命,把孫中山譴責專制、弘揚民主真諦的長篇大論演繹得大義凜然、慷慨激昂。結果是兩頭的話都說了卻兩頭不討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