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辛亥革命:演員越來越清晰 劇本越來越模糊

http://www.CRNTT.com   2011-08-01 14:27:57  


 
和平的君主立憲可能嗎?

  由於近20年來人們了解的立憲派已經與過去截然不同,而現在凸顯的立憲派與革命派的實質矛盾,即是否要“排滿”的不同,按今天的價值觀顯然又是立憲派更為進步,他們“更注重民族團結”,反對漢族獨尊,而革命派則顯示出更多的民族偏見和狹隘報復意識。再加上立憲派和平改革與“動蠻”兩手都不排除的思想也比革命派的“唯暴力革命”論更符合當代潮流。所以如今至少在大陸,辛亥研究中為立憲派討公道已經是蔚然成風。區別只在於有人認為立憲派與革命派各有所長難分伯仲,不宜褒此貶彼,有人更走上指責革命派、獨褒立憲派的思路,至於那些認為連立憲派都是太“激進”(如上所述,就事實而言他們確實相當激進),而同情清廷的日本式立憲(其實是次於日本式的立憲)設想的主張,也已經不算稀奇。

  就以肯定立憲派的代表性學者侯宜傑先生而言,他考證了立憲派與革命派勢成水火其實只是國外“政治僑民”中的現象,根源在於海外生存環境下對有限的華人捐款和人力資源的爭奪(秦按:其實這也是古今中外“政治僑民”中的極常見現象,並非只有中國政治僑民有這樣的“劣根性”),並不是真正的思想上的南轅北轍。而在國內,立憲派與革命派的矛盾就小得多,更多的是互相協作和互相支持,甚至很多情況下革命派與立憲派的分別就很模糊——正如革命黨與會黨的區別也很模糊一樣。而後來的辛亥革命,實際上是他們共同發動的。所謂立憲派“逼革命派妥協”,甚至“竊取革命果實”等等說法,也是不公正的。

  筆者以為這些見解都是極有價值的。基於這種見解,現在很多人都為立憲派的和平改革設想未能實現而扼腕憤嘆,認為君主立憲制其實是當時中國最有利的選擇,如果能走這條路,中國後來的政治現代化會順利得多,沒准就成了日本、英國了。而這條路之所以沒走成,除了革命派太“激進”或者清廷太“保守”以外,很多人都認為關鍵還與清朝皇室是滿族有很大關係。如果中國當時是個漢族王朝,革命派的“排滿”就沒了理由,朝廷的“恐漢心理”也不會那麼重,君主立憲之路是很可能會成功的。

  歷史當然很難假設。不過我卻認為,對立憲派的重新評價當然很應該。但是由此就說立憲派的設想有多少可能,確實不好說。我不是文化決定論者,也不相信“歷史必然”的宿命。但是要從既定條件出發來估價事件發生的幾率的話,我認為恰恰從“中國傳統”來說和平立憲的可能是極小的,即便當時中國是個漢族王朝。當然,傳統並非固定不變,中國絕不是任何情況下都沒有和平的政治改革機會,但在那時,幾乎可以說是沒有。

  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就要涉及到更深的歷史背景。我們以後再詳細道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