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故宮不能仍是紫禁城

http://www.CRNTT.com   2011-08-10 14:37:06  


 
評論:故宮不能仍是紫禁城
 
  2011年08月10日08:16南方網 沈彬 評論員

  從沉默27天,到沉默6年。這是故宮內部運作不透明、不專業的典型寫照。

  今年,7月4日,故宮研究人員操作失誤,將一級文物、一只宋代瓷盤壓壞。7月底,有網友將這一事故曝光,在媒體追問下,故宮博物院才被迫承認,對公眾、對文物局足足瞞報了27天。

  此事故引發了公眾對故宮保護文物的能力和操守的雙重懷疑。馬上,又有網友翻出一位文物鑒定專家2005年的網絡日志,指故宮將1997年拍得的五份宋人書札,於2005年以三倍高價拍賣出售。記者調查發現,故宮自己編纂的著作《故宮博物院八十年》稱:其於1997年從北京某拍賣公司購入五份宋人書札,而該公司在1997年只拍賣過一次宋人書札,且這些書札正是2005年重新被拍賣的。

  在輿論高壓下,故宮博物院於8月8日做出解釋:當年故宮原擬購買這些書札,但申請未獲上級同意。編寫院史資料人員,錯以當時經費申請為依據,把不存在的購買事件,寫進了書裡和官網裡。

  好吧!我們信。但故宮出售宋人書札的傳言,早在書札2005年被出售時就已出現,在文物圈已風傳了整整六年,但故宮卻神奇地沉默六年,不澄清、不辟謠,直到這次宋瓷受損事故引發信任危機。這作何解釋?

  那只宋瓷冰碎後,迸射出的問題不止這些。又有網友爆料:故宮的清宮舊藏木制屏風進行修復時,被水浸泡。而文保科技部一直瞞報,直到宋瓷事故被曝光,才向院方報告。據院方最新回應,“在做修復,並未如傳言所說被損壞”,但對於為何會被傳“被浸泡”,故宮方面也不肯再透露更多信息。

  宮院深深深幾許?多少秘密,需要由網友爆料?從5月故宮盜竊案,到建福宮變身私人會所,再到“宋瓷門”、“書札門”,還要多少“門”才能把故宮博物院從禁苑舊夢中叫醒,來面對公眾質疑?

  故宮博物院在中國文物單位中居北辰之重。它是全額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按財政部的說法“故宮想做的項目都能撥款”,故宮不缺錢,缺什麼?缺的是上級的監督、對公眾的透明。

  著名文物專家、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表示,目前故宮處於“三不管”狀態,體制上歸文化部管理,而不是由文物局管,但文化部又沒有相關機構和人員管理。於是我們眼見著盜竊案、建福宮、文物被毀,都是故宮在“自查自糾”。按相關文物法規,文物受損2小時內就應上報,故宮博物院並未做到,可見故宮本身就是責任方,“自查自糾”公信何在?

  相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講出的宋瓷事故“緩報”的理由,耐人深思,也曝光了故宮處置事件的動機——為什麼不想大範圍地讓大家知道?因當事人小段思想壓力大,先期把這個事情捅出去,會給故宮造成很大壓力。

  這是以人為本,為當事人減壓,還是規避領導層責任?有知情人表示,故宮瞞報文物損壞,瞞報的其實不是文物,而是內部利益關係。長期以來,故宮出現很多文物損壞事件,沒有一起被追責。早在1970年代,故宮把幾千件乾隆朝的鎧甲發給職工當福利就不說了,2008年,國寶級文物五代董源的《瀟湘圖》在展櫃裡被空調冷凝水浸濕,這麼昂貴的文物出了事故,也不了了之,難怪這個門、那個門不斷。

  故宮是什麼?是旅遊景點,還是專業文物機構?是以營利為目的,還是以公益為目的?是禁苑森森的“衙門”,還是開門傳播文化的現代博物館?故宮是對公眾、對歷史負責,還是對首長負責?公眾期待故宮博物院的正面回答。

  故宮博物院官網有這樣的自我介紹:“故宮博物院的生命線,就依附在紫禁城宮殿中,順著它的文化脈絡生長、延伸……”故宮的生命線不能是藏污納垢、陰森的宮廷文化,陽光必須照進禁苑,讓所有習慣掩蓋的眼神習慣光明。九重閶闔開宮殿,國寶原應公黎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