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故宮的爛賬到底該怎麼清算

http://www.CRNTT.com   2011-08-11 14:30:54  


 
   但醜事就是醜事,在高潮迭起的故宮醜事連續劇上演過程中,雖然故宮方面的聲音漸漸氣若游絲乃至於無,但這已經不妨礙人們重新認識這個曾經高高在上、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地方。早在幾個月前,北京就有學者要求故宮方面透明一點,公開明細賬目,讓公眾可以查詢其門票收支情況,不過當時被告知說“需要研究一下”。研究來研究去,現在大家總算是知道為什麼門票收支情況遲遲研究不出來了,原來根本就是不能公布。門票收入管理如此混亂,當可想見支出情況如何,最起碼那用來“封口”的10萬元錢就值得財務部門好好“研究”一番。

  從接二連三被曝光的事情來看,故宮要形成這麼層出不窮的爛賬絕非一日之功。假如這些事兒發生在政府部門,估計主管領導不辭職也得寫檢查;要是擱在像模像樣的企業,經理就得被董事會炒魷魚。可是故宮方面在漫天風雨里還能堅持人人屹立不倒,大概還是因為它看起來既像政府部門又像企業,但其實既不是政府部門也不是企業。在我們這兒,故宮本來可以代表很多讓人景仰的東西,不過現在最適合代表這樣一種單位:游走在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地帶,你說它是政府,它有辦法規避政府應該接受的審計;你說它是企業,它又常常用“可見之手”縛住“無形之手”。總之,怎麼方便就怎麼來,權力和權利通吃,責任和義務全無。這種在改革開放到今天還能如此游刃有餘的單位,出點這個門那個門的事件,實在不能算是稀奇了。

  故此看來,故宮本身為我國的事業單位改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病例。像這種本該為負責公眾提供服務的機構,卻能以公器謀私利且蔚然成風,造成這種情況的病根看來還是其身份的兩可不定,使得其內部人員往往覺得身處近水樓台而先得月,有便宜不占白不占。事實上,這種情況也並不僅僅只存在於故宮一處。

  所幸的是,有些事情不再是掏10萬元錢就能被擺平的了。中國的事業單位改革已經開始,按照有關規劃,到2020年,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將見分曉:經營性的事業單位轉變為企業,具有行政審批權限的事業單位劃歸政府,變成政府的職能部門。這樣的改革,無疑是向故宮這種既得利益者“下刀子”的改革再爛的賬,也有算清的一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