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為什麼去香港上大學

http://www.CRNTT.com   2011-08-17 14:20:25  


 
北大清華“落跑族”

  背後的維多利亞港燈火通明,一個青年緊抿著嘴,這張十年前的照片,乍看像是小照相館的布景成像。耿春亞掂著照片打量自己,那個從江蘇淮安考入清華大學,又投奔香港的青年,現今已是香港永久居民。

  2001年,耿春亞還是清華大學物理系三年級的學生,以“交流生”的身份第一次到了維港。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考察遍了香港的八大高校”,他認為:香港科技大學在西貢風景優美,但位置太偏;香港中文大學在沙田占山為王,去深圳比到中環還要近;至於港大,“氣氛像北大,我一個清華畢業生不喜歡。”

  這次游學之後,耿春亞下定決心要去香港讀書,2002年,他爭取到了一個公費留學的機會,如願以償地進入香港城市大學物理系攻讀碩士。他圈定九龍塘為自己的起點,“因為這裡是香港的心臟”。九龍塘以依山而建的購物中心 “又一城”聞名,香港城市大學通過與一架商場內部的扶梯相連,呼吸著整個香港社會的物質氣息。

  正是這股氣息打動了耿春亞,“城大就像一個shopping mall(購物中心),看香港人如何處事,看香港社會的意識形態,沒有比這裡更合適的了。”

  當年,他是唯一一個從清華來港的學生。儘管在清華同學看來,這不吝“是個瘋狂的決定”。因為以耿春亞的學術成績,外加手握四篇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的科研論文,完全有條件去麻省理工。

  但在香港短暫求學過程中,香港吸引了他,“這裡充滿公平、公正機會的社會,而對有實力的人來說,公平性非常重要;香港有一個非常好的商業、工商服務的軟硬件環境,只要你想創業,只擔心自己的能力問題”,耿春亞對自己的規劃就是日後從商,香港對他而言,無疑是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城市。

  而在香港十年,求學,創業,結婚,買樓,“我的同學中,不管在北上廣,還是國外,有幾個買了房的?”能夠在香港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買房,是耿春亞的成功指標之一。

  在耿春亞的年代,能去香港讀書的學生,還是鳳毛麟角,而在香港高校自2003年開始招收內地自費生後,到香港求學的學生,每年呈加速遞增的趨勢。這些學生也不會再面對耿春亞當時面對的訝異目光,對香港讀大學,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自然不過的選擇。

  大三學生王璇,高考前先是被清華大學提前招生錄取,簽下一紙“排他性錄取”的合約。高考發榜後,不滿被調劑去了非自己志願的專業,但困於預錄取協議而上不了北大。一氣之下,父母就支持她去了香港大學。

  北京四中畢業的劉策,高考被北大錄取,但未能進入自己的第一志願光華管理學院,他寧舍北大,而自費來了香港。而同學中,大部分都是像王璇和劉策這樣的情況。

  這也使得香港大學的商學院,成為內地學生最趨之若鶩的專業。2009級香港大學錄取的300名內地學生中,有116人就讀於商學院。內地生在港大商學院因此成了大多數,占總人數的近四成。

  在港大商學院的成績排名中,上半區幾乎被內地生包攬。學院裡甚至流傳著這樣的笑話,香港本地學生在考完試後,自我感覺不錯,會感嘆一句,“達到了內地生的平均水平”。

  港大教務處主任王女士在接受《南都周刊(微博)》採訪時承認,內地學生在學業成績方面略勝一籌,尤其是理工科。而且近年錄取的內地生的英語水平有驚人的提高。

  即便像討論課這樣內地生相對陌生的形式,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之後,內地學生的組隊提案能力也不落下風。“香港學生除了國際學校出來的,大部分人卻說得一口‘broken English’。”王璇說。所謂‘broken English’學名langue,是英殖民時期的產物,原指華人和東南亞社會中通行的蹩腳英文。

  “這裡的競爭不如清華北大,更容易取得好成績。”劉策早早打定了出國繼續深造的主意,這個一心關起門來讀書的學生,甚至很少跨過眼皮底下的維多利亞港,涉足校園以外的香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