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為什麼去香港上大學

http://www.CRNTT.com   2011-08-17 14:20:25  


 
民主墻

  初次跨過維港,耿春亞乘的是有近百年歷史的天星小輪。目光還在中環樓頂的“匯豐”“中銀”霓虹燈間流連,小輪已停靠尖沙咀的碼頭。就像很多內地遊客一樣,更讓人開眼的世界在這個已經綠漆斑駁的前殖民哨站展開。

  大幅懸掛的黃色標語,滿眼都是敏感詞匯。廣播喇叭用粵語、英語、普通話輪番轟炸碼頭上游人的耳朵。耿春亞好像一時失去了辨識力,過去在內地十多年的教育在他身上突然無從施展。

  每到“七一”,港島的“鐺鐺車”停擺,從銅鑼灣到上環的遊行人流在眼前滾滾而過,耿春亞在馬路牙子上駐足觀望一下標語,就不聲不響地走掉。“我尊重每個人表達的權利。”是過去的十年的香港生活在耿春亞身上磨礪出的理性。

  每一所香港的高校,在內地被宣傳欄占據的地方,幾乎都竪了一面“民主墻”。暑假期間也熱鬧如常,有落款“學生會”的海報,公開為歷史紀念日倡言;也有落款“學生A和B”的舉報信,矛頭直指系裡學生幹部的任用不公。從宿位爭執到國際政治,不一而足。

  耿春亞所在的香港城市大學的“民主墻”文化,更有一條別具特色的定規。學生可以在民主墻的“大字報”上任意批注,但必須注名所在學系的代碼。以至於常可見到反覆圈畫的塗鴉,“某某同學是中文系畢業的嗎,有最起碼的科學常識嗎?”

  香港城市大學的副校長林聲群在接受《南都周刊》採訪時說,香港校園的民主文化,也刺激了內地生加入到對學校政策的倡言和改變中。2005年錄取城大的學生,被強制性要求上數學課。但部分內地同學的反對,經過聯合簽名倡議,甚至找到他本人,最後校方審定,通過了文科學生免修數學,工科學生選修數學。

  耿春亞在畢業後被推選為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主席,進而入選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並推動香港政府最終在2008年通過“內地生無條件延長居留一年”的政策。這也開啟了一大批一年制碩士生的擁入。

  家在上海的喬申就是其中一員,2008年他被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錄取,就讀一年制碩士。他對中文大學創辦之初就以高舉“中文”、盛產反殖豪傑早有耳聞。喬申一開學就在錄取資料袋裡收到了一只小卡套。兩個扭曲的小人圖案上,刻幾個紅字“性工作者維權”。

  “如果單單是讀書,那就不用來香港了。到這座有‘市場自由主義最後堡壘’之稱的城市,也是為了感受這裡的文化。”喬申說。

  入學之後,他在校園裡、民主墻、餐桌上到處可見這個小畫符,“性工作者維權”的主題貫穿了整個學期。在中文大學山腳下的火車站,時而可以撞到香港學生就地圍成一圈,拍手頓足,口呼“反對改建學校“,要求罷免時任全國政協委員的校長劉遵義。等到喬申返身上山,又在被稱為“烽火台”的中文大學校園平台上,被這動地呐喊所震。

  “這在內地簡直不可想象。”喬申一度找到“莊” 上(港校稱社會團體為“莊”),想要入夥,但在校園一年的逗留,粵語還沒說溜,就已經被拋到了就業市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