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為什麼去香港上大學

http://www.CRNTT.com   2011-08-17 14:20:25  


 
香港“跳板”?

  位於沙田的香港科技園辦公樓,面朝大海。耿春亞如願坐在自己的大班台後,翻過那張十年前在維港的快照。背面赫然題著,“用兩年去體驗一種環境,用十年去追求一種理想,用一生去實現一種價值”。

  他用兩年取得香港城市大學的碩士學位,又用兩年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七年後,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結婚、買樓,是他最近辦的兩樁大事。房子最初選在九龍塘,“合約也簽了,1620萬,一個月裡漲到2000多萬”。

  “以我們那一批最早的公費留學生來看,20%的人最終呆在了香港。而目前,每年進入香港讀本科的群體不到兩千人,有八千多人是一年制碩士生。從另一個角度看,經過2005年的港校對內地招生高峰以後,獲得入境處永久居留香港批准的內地生人數上漲緩慢。”

  在身為雇主的耿春亞眼裡,內地過來的學生有闖勁,而經過香港教育的內地生,“角色感更強,懂得在其位謀其政,也更有專業意識。”

  喬申常去“在香港賺米的大陸小豆子”小組,這裡聚集了800多號和情況相仿的在港內地生。這些自稱“港漂”的青年,衣食無虞,但對堅守城市的憂懼,和在“北上廣”飄著的青年們並無不同。

  畫餅充饑似地討論“香港最理想的職業是什麼”,大家七嘴八舌,金融業OT(加班)太多;香港社會尊崇的“三師”之律師和醫師,取得職業資格既不易,其標準和內地還不合拍。爭了半天,公推在香港做教授是最理想的職業。

  收入高、工作穩定又相對自由,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的陳霜葉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獲聘了留校執教。而依山傍海的香港中文大學,還吸引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獲得者、長期流亡海外的詩人北島留駐此地。

  從北京大學到進入北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陳霜葉都一馬平川。如今栖身香港搞科研,她最感到適宜的是校方提供的清晰透明的學術環境。

  “在香港的大學,國際化的是形式,學生還是亞洲式的。”香港的學生從中學教育開始,習慣於小組討論,做project(項目),更多是形式上徒具美觀,比內地學生略顯高出一籌。但是他們都不習慣於主動發問。

  陳霜葉至今認為,自己的人格培養是在北大完成的,因為那裡有一幫性情相投的同齡人。當年大家爭讀《讀書》雜誌的一幕在回憶中閃現,好像冥冥中注定了她走上學術道路。“看你追求什麼,如果只是追求制度和環境,香港是要領先的,如果是注重的是身邊相處的同學,我覺得一定是最優秀的環境中,得到的會更多。”

  從大規模接納內地生開始,香港的高校向歐美大學輸出的人才也大幅度增加。在城大副校長林聲群的意識中,“內地生都很有目標,他們從不覺得拿學士學位夠了,本地學生的心態就不同。即便內地生把我們當跳板,我也完全不擔心這個問題。”

  關起門來一心讀書的劉策,代表著在港內地生的一大群體。他們來港之前就明確了出國讀書的方向,香港高校甚至有比較容易博取好成績的便利。“因為這裡競爭不如北大清華激烈。但是,國外學校可能聽說過清華北大,你問他港大,他不一定知道是什麼地方。在大陸學生湧入之前,這裡很少有香港學生志在出國深造。”

  早為就業市場上最早試啼的會計專業學生,王璇看著同學們一個個在校方的督促下,遞交了簡歷、實習申請,準備在香港的第二年就開始實習。但她這次並不爭先,“工作的時間將來有得是,還有更多學習之外的是值得體驗,等到覺得該看的、該體驗的都差不多,就該回去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