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關鍵的年代:台灣現代化的進程與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1-09-25 09:58:54  


台灣中正紀念堂 (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9月25日訊/1949年到1953年,是對台灣發展關鍵的年代,在這一關鍵年代,蔣介石做了這幾件事:第一是徹底改造國民黨;第二是穩定社會;第三,重建台灣的經濟。南方網今天登載學者郭岱君的文章“關鍵的年代:台灣現代化的進程與反思”,內容如下:

  1949年蔣介石率國民政府退至台灣,內憂外患。黨內一片衰敗頽然,台灣當地經濟通貨膨脹、生產萎縮、物價飛漲、外匯短缺。在這緊要關頭,蔣介石積極推動國民黨的改造與重建、土地改革以及地方自治。台灣也由此奠定了現代化基礎,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回顧這段歷史,以今日的目光來看仍覺有不可思議及驚心動魄之處。我們不禁疑問:國民黨在台灣是如何艱難地走過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改革歷程?在大陸慘敗後的國民黨何來勇氣在台灣進行直選?對於台灣的近代化歷程,我們應有何反思?

  1949年到1953年,是對台灣發展關鍵的年代。雖然在這裡是跟大家分享台灣的故事,我想其實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故事,台灣過去所經歷的成功也好、失敗也好,大家可以共同分享、共同反思,甚至進一步作為我們今後發展的參考。

1949:風雨中飄搖的台灣

  1949年,國民黨失敗,撤退到台灣。1949年的台灣政經情勢,可以說是在風雨中飄搖。過了今天可能沒有明天,當時國際社會都不認為台灣能夠生存下去,因為當時台灣通貨膨脹、生產萎縮、物資缺乏、外匯短缺。1948年下半年,零售物價指數飛漲22倍,1949年上半年,平均每月物價上漲52.6%,人民怎麼生活?不但如此,大批國民黨官員、軍人、眷屬及平民湧入台灣,台灣當時一共500多萬人口,突然增加200多萬人,台灣當時的情況很凄慘。

  更糟糕的是,台灣當時整個農工生產是停滯的,因為台灣72%以上的產業是控制在統制經濟的手裡,也就是計劃經濟掌握了人民大多數的經濟生活。很多人以為台灣一直就是市場經濟,其實並非如此。1949年台灣是個十足的統制經濟,國民黨花了十年的時間才從計劃經濟、統制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

  1949年的台灣,工農業生產停滯,政府也收不到稅。當時銀行利率已經高到125%,仍舊收不到錢怎麼辦?台灣銀行就只好猛印鈔票,結果就是通貨膨脹,物價每天上漲。台灣銀行連50萬美元的信用狀都開不出來,國際社會不承認,當時台灣的貨幣機能幾乎是崩潰的。

  不但如此,為了應付解放軍可能的攻擊,蔣介石將一半以上的預算都放在軍事防禦。1949年的台灣是市場失衡、產銷失靈的社會,整個經濟的循環都無法運作。台灣經濟原來控制在日本殖民政府手中,生產與銷售都是為了日本的需要。日本人一走,這些生產鏈及服務鏈立刻瓦解了。1949年蔣介石到台灣之後,馬上想到穩定統治,然後就是穩定經濟,恢複農工生產。

  怎麼辦?那就要進行改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