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體制改革或是下個十年輝煌的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1-12-15 08:23:39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訊/2001年12月11日,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成為了世貿組織正式成員,時任該組織總幹事的麥克•穆爾極富遠見地稱這一天是“21世紀最重要的時刻”。

  輝煌十年雄辯地論證了歷史潮流順之者昌。這個過程中,曾經長期酣睡不醒的古老中國有如巨龍一飛衝天,僅至去年年底,中國就已經從十年前那種堪堪步入工業化初期、將將迎來全球化時代的臨界狀態中,變為製造業產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餘額世界第一、進出口總額世界第二、吸引外資金額世界第二、GDP總量世界第二的全球體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經濟周刊》發表評論員文章稱,這種單一因素急劇推動大國崛起的“傳奇”,完美地詮釋了發展經濟學一般原理與特定國家具體國情相互適應、共同作用的正向效應,具體來說就是:

  一國生產要素從附加值比較低的產業轉移到附加值比較高的產業(譬如中國的土地、人力資源從農業部門大量轉移到製造業部門),經濟總體水平就會提高。而發展中國家利用後發優勢優化結構以促進經濟發展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通過引進國外直接投資和先進技術,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以及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第二,產業結構的演進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因此,發展中國家可以依據發達國家先行發展所給出的產業結構演進路徑,運用政府產業政策,加快產業結構演進速度。

  中國的特殊國情尤為適合後發優勢發揚光大,其特殊性在於:一方面,中國豐富的資源儲量、配套能力、市場空間,以及“集中精力辦大事”的便利性所帶來的基礎設施快速改進,近於必然地使其成為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首選目的地;另一方面,中國曾經奉行的計劃體制需要借由外部環境快速變遷,倒逼產生制度變革的強大需求,而這種需求一旦獲得無需試錯的批量式、跳躍式新制度供給,很快就能低成本地將潛能轉化為發展的勢能。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