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海歸已“死”

http://www.CRNTT.com   2011-12-26 10:27:41  


  中評社北京12月26日訊/日前出爐的《2011年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海歸起薪在3000元左右,近五成人月薪不足5000元。隨著海歸人士不斷湧入內地就業大軍,就業難、待遇低正變成群體性尷尬,在這個沒法靠洋文憑混日子的時代,遠涉重洋卻沒學到真本事的海歸們被淘汰實屬必然。網易新聞另一面今天登載文章“海歸已死”: 
  
曾經是公費製造的精英   
 
  改革開放初期留學生公費出國優中選優,當時中國一萬個農民才能養活一個留學生 

  中國最近的一次留學大潮始於改革開放之後。1977年鄧小平在與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座談時提出要擴大派遣留學,“要大膽地派,要成千上萬的派。”出國留學人員管理教育工作隨即出台,赴美、英、日、德、法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國留學生陸續踏上求學征程。由於初期留學生皆為公派,都是從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千挑萬選,以理工類的博士生為主,集中在科技領域。第一批是從150名考生中選出50名,再加50名青年教師,費用全部由國家負擔,可謂是精英中的精英。第一批公派出國的留學生湯潮回憶,“聽說入選留學的消息簡直跟範進中舉差不多,當時中國一萬個農民才能養活一個留學生。”

  1985年,國家提出“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出國留學方針,開始允許自由地自費出國留學。為解決出國不歸、人才流失的問題,政府鼓勵大型國營企業、銀行、保險和證券公司以高職、高薪大量從國外吸收人才。當時美國新聞周刊的報道稱,“高科技”在中國成為時髦名詞,32個科學院在向留學生招生;53個經濟特區給留學生實行優惠政策。上海保證5天內完成留學生創辦公司的全部手續,北京中關村甚至在美國矽穀開設辦事處招賢納士,這個時期的海歸是精英和人才的代名詞。 
   
  早期海歸精英回國成為政府機構、大學、科研機構以及國有企業中的精英骨幹 

  上世紀八十年代,背負建設祖國重任的留學生回國後,迅速進入政府機構、大學、科研機構以及國有企業就業,成為當時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CCG)發布的《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報告2009》曾提到海歸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傳統的科教文衛領域為例,中國科學院院士的81%,中國工程院院士的54%,都有留學經歷。經濟方面,幾乎所有的在華跨國公司均有海歸精英參與,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大部分都由海歸創辦和管理。甚至在政界也不乏萬鋼、陳竺等一批海歸高官員。有統計稱十六大356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6.2% 有海歸背景。

  當時那批海歸帶給中國的改變要數證券市場的建立最為典型。上世紀80年代,中國卻還沒有股市、股份制企業、股票。1988年3月,兩名留美學生王波明、高西慶聯合劉二飛、王巍、李青原、茅桐、王大偉、盛溢等八人向政府提交了《關於促成中國證券市場法制化和規範化的政策建議》,此後才有聯辦的成立,再後就有了中國證券市場的建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