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及其中長期後果

http://www.CRNTT.com   2012-01-03 10:19:37  


 
  把城市青年派到農村去勞動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中國於1955年開始,那個時候是模仿蘇聯,因為赫魯曉夫在1953年為了開墾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斯坦就發動這個運動,後來中國共青團派一些代表去研究這個經驗,回中國後有了一個報告,中國就開始這樣派城市青年去開墾,那個時候基本上是去最偏僻的地方,開始都是去黑龍江地區開墾,差不多在蘇聯的邊界地區去開墾,但這些人不多,開始時沒有很多人。也就是說從1955年到1961年不超過20萬人從中國城市去農村勞動(沒有一個很確切的數目,按照中國的一些文章作者自己估算),最開始都是開墾,後來也有一些到一般的農村。

  1961-1962年開始有一些變化,因為當時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食品缺乏,城市壓力大,所以派的人數去農村比以往多,並且開始有一些固定的政府機構來組織這個工作。

  1962-1966年差不多有130萬知青下鄉,當時大部分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或者不能上高中、大學,而且在那個當下有一種歧視,因為在1962年毛澤東說“不要忘記階級鬥爭”,對出身不好的年輕人有一種很嚴厲的歧視,所以他們很難上高中、大學以及很難進國營企業,所以說這是給他們一個機會到農村去表現自己革命態度和革命理想,雖然出身不好,但你的理想還是革命的就可以到農村。當時有不少人自願的去了,有一些半自願半強迫去了,因為他找不到工作。

  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紅衛兵運動,因情況太亂,很大一部分的知青從農村回城市,他們對農村不滿,想回城市。有一些知青組成紅衛兵組織,要求回城,說上山下鄉運動是劉少奇修正主義的政策。結果他們沒有成功,因為周恩來說這是毛澤東的一個政策。1967年底到1968年初他們又被逼回農村。在1968年中毛澤東對紅衛兵運動有意見,他覺得得要恢復秩序,因為毛澤東覺得紅衛兵妨礙他恢復秩序。毛澤東最有效的是12月22日的一個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憑這句話就有幾百萬的知青下鄉,幾天、幾個禮拜內很多人集體坐船、坐火車、坐公車到農村。這個運動到毛澤東去世後,很多知青以為可以回去,但華國鋒說要繼承毛澤東的政策,所以1980年還有一小部分人下過鄉,以後就完全放棄了這個政策。

  為什麼領導人發動了這個運動?為什麼他們堅持了那麼長的時間?這在我的書里分成了四個動機,這些動機有一些是公開的,有一些無法公開但是存在的。從1955-1980年那些動機來看輕與重是不同的,有演變,但都存在。我覺得這個運動是多元的動機,不只是一個理由。關於動機,我分成意識形態的動機,即改造青年的思想,特別是在60年代初毛澤東經常提這個問題,他說"擔心中國要變色",從一個紅色革命國家變成白色所謂修正主義國家,因為他當時批評蘇聯修正主義,修正主義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這個動機比較重要,毛澤東害怕沒有革命接班人。從1949年到1966年毛澤東覺得這個教育制度不對,青年已經失去了革命理想,而且變成了一些所謂的"專家"。毛澤東一向比較看不起知識分子,可以說不喜歡知識分子,他在延安的文藝講座里說"農民比知識分子乾淨,知識分子要改造自己的思想,要與工農兵相結合才可以變成紅色的、有知識的知識分子。"這是一個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是毛澤東有一種烏托邦思想,他想把社會差別縮小,當時他接受了斯大林的一個概念"三大差別",他要縮小三大差別:農工差別、勞動力和腦力的差別、城市與農村的差別。這也是一個考慮。毛澤東在斯大林去世後,希望可以當社會主義之林的頭頭,所以後來他特別討厭赫魯曉夫,特別不喜歡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揭露斯大林的錯誤和問題,這擔心的可能是自己未來有一個接班人完全改變他設想中的社會主義的藍圖,比如在1966年5月16日的"5.16"通知里說"每一個人就要做各種各樣的工作,比如說你是農民,也要做工業方面的事情,也要搞軍事方面,你是工人也種菜、拿槍,知識分子也要下鄉",這個概念在毛澤東的思想里很強。這個上山下鄉運動跟毛澤東的那些概念、那些理想、那些烏托邦的思想有密切聯繫。

  當然除了意識形態的動機外也有政治動機。1968年底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即紅衛兵繼續鬧事,不聽他的話,儘管毛澤東訓斥了5個紅衛兵的頭頭,但很多地方還有一些武鬥,紅衛兵繼續鬥爭並繼續鬧事。這個時候毛澤東可能覺得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是把這些城市青年派到全國農村。此運動有這個作用。這個運動和別的比較大的社會運動一樣,毛澤東的執政方法,毛澤東就是這個一個領袖,不會做一些很細的計劃,也不寫一些法律法制,他就給一個指示,一句兩句就可以把整個社會動員,這是他的做法,而且他的權力基礎就是這個,他在中國是一個典型的魅力領袖,完全是靠他自己的魅力和說服力動員整個社會,這個運動是毛澤東執政風格一部分。當然也有一些比較具體的動機,特別是在1955年要發展農村,特別是發展那些比較落後地區、沒有開墾的地區。這個動機存在,而且也有一點軍事的意義,邊界地區發展當然有軍事意義,當時希望把邊界地區辦得比較好,希望有比較多的漢人在那些地區,當時漢人和少數民族的關係也是一個顧慮,特別是在50年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