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收藏“深喉”吳樹:誰在忽悠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2-02-28 14:52:30  


 
  正因為中國的富豪收藏從一開始就明確地打上了“投資”烙印,所以他們的收藏活動、還有他們的收藏品,也就理所當然地被納入商業運作軌道,收藏什麼?以何種方式收藏?都必須嚴格按照富豪們的商業頭腦和經營模式去決定和運作。因此,多年來,對於富豪收藏家以及他們的藏品,大眾知之甚少,有些金屋藏寶的收藏大戶甚至完全與世隔絕,自始至終都逃遁於媒體和大眾的眼球之外,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究竟中國的富豪們在收藏領域玩些什麼?怎麼玩?為了得到第一手資料,記者用了近兩年時間,動用了大量的社會關係,對浙江、江蘇、山西、北京等地的十幾位富豪收藏者進行了各種方式的明察暗訪。被列入記者調查目標的富豪,藏品的購買經費均超過數億元人民幣以上,藏品的主要來源是海外拍場。為了盡量使自己的調查趨於客觀,在訪問一些重點對象時,記者邀請了兩位專業人士同行,一位是文物專家,另一位是有幾十年實戰經驗的古董商。

  調查結束後,我們對富豪收藏的概況作了一個基本評估:除去贋品不算,這些富豪們從國外拍行競買回來的藏品,85%以上都是元明清三代官窑瓷器,另有一小部分為古代青銅器和玉器雜項。在元明清三代官器中,又以清代官窑瓷器為主,他們應記者請求,從自己的藏品中選定“鎮宅之寶”,結果全部都是這些官窑瓷器當中的價位最高者。對此,與我同行的兩位專家看法一致、贊不絕口,認為大部分都是“國寶級”文物精品,記者對此卻不敢苟同。這些物件算不算國寶?富豪收藏家們是否真是“金屋藏珍”?我們不妨先聽聽那些藏寶者自己怎麼說。

  中國首批海外奪寶的富豪之一、浙江收藏大佬徐先生曾經明確地告訴記者:“我們買回來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精品,最好的中國文物還是在外國人手裡……”

  山西軍團海外奪寶的代表人物之一杜先生對記者說:“辛辛苦苦把東西買回來以後我們才搞清楚,其實那些真正的國寶都還在外國博物館裡,你出多少錢人家也不會賣給你!”

  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國內一些文化層次較高的收藏家那裡得到進一步證實。如北京市光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曾在媒體上公開表示:“真正堪稱國寶的頂級中國文物,依然在外國人手裡,並沒有被中國人買回來!”

  這幾位說了大實話。國外有沒有中國國寶?豈止是有,多得沒法兒數: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哪一家世界知名的博物館裡面沒窩藏成千上萬、甚至幾十萬件我們的國寶?如:被稱為“中國美術史上開卷之圖”的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被大英博物館非法弄去做了它的“鎮館之寶”。還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非法收藏的龍門石窟精華《帝後禮佛圖》、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收藏的《歷代帝王圖》、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非法收藏的“昭陵六駿”、法國國立博物館收藏的1萬多件敦煌文物、羅浮宮收藏的數千件青銅瑰寶、日本人收藏的數萬件精瓷美玉……這些,哪一件不是中華瑰寶?可是你買得回來嗎?正如山西藏家杜先生的醒悟之言:“花再多的錢人家也不會賣給你!”

  記者再說一句不怕傷人自尊的話:在西方人眼裡,中國富豪從國外買回來的所謂“國寶”,大部分只不過是一個東方古國遺失在路邊的玩意兒而已,即便像那一類被人臆稱“只有300件”的元青花,哪一年還不被人家賣上幾件?記者深信,那些元明清官窑瓷器,就是再倒騰幾十年,只要中國富豪不差錢,佳士得和蘇富比就絕不會斷貨,沒弄好還會越賣越多。有一位文物工作者就曾告訴我:經他統計,這幾年國際拍賣會上成交的中國明清官窑瓷器、皇帝玉璽和名人畫作的數量,已經大大超過了歷史資料所記載的件數。至於那些“編外國寶”從何而來,恐怕除開那些掏錢的富豪們之外,已經是圈內人盡皆知的“公開秘密”了。關於這一點,記者在景德鎮和安徽等高仿基地調查時,已經得到部分證實。

  當然,不是所有的奪寶富豪都能像徐先生和杜先生那般清醒,記者採訪時隨處都可以看見,老板們將一些從海外拍回來的藝術精品翻拍出大幅精美照片,張貼在辦公樓最醒目的位置上,來訪者一進門,就可以從這些價值連城的“國寶”身上,看到主人富可敵國的巨大財力,同時也恰到好處地宣揚了主人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他們告訴我,當年日本一些知名企業家也曾花巨資從歐洲買回來大批西方油畫,用作提高自己企業的文化品牌。記者就是不明白,為什麼從他們嘴裡講出來的“日本故事”都只有輝煌的前半部分,而沒有許多日本企業家在藝術品投資泡沫破滅後破產、跳海自殺的悲慘結局,是有意識的屏蔽,還是只知道那個故事的上半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