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收藏“深喉”吳樹:誰在忽悠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2-02-28 14:52:30  


 
  不管富豪們買回來的東西是不是國寶,但有一樣現實已經無法回避:那就是由於中國富豪們的出海哄搶,一些西方人非法獲得的中國文物被炒成了天價。有關資料顯示:在中國新富豪海外奪寶的這十年當中,中國藝術品的海外拍賣價大約平均長了15倍。這十年,全世界可以查到的大大小小拍賣行一共賣出中國文物近百萬件,其中元明清官窑瓷器真真假假加起來近萬餘件,平均成交價格大概在100萬美元左右。在所有的交易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拍品的賣家絕對是西方人,捧場者和買家多數是中國人,尤其是那些官窑瓷器,70%以上的買家全是中國富豪。換句話講,在過去十幾年當中,中國富豪平均每年都要為西方世界造就幾百個“一夜暴富”的百萬富翁。

  對於此種局面,國內有一些收藏達人不以為憂、反以為豪,他們公開宣揚:“海外市場上中國文物的價格飛漲,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被西方人高度認定,中國人海外奪寶,讓西方人看到了崛起的中國、揚眉吐氣的中國人……”

  不看看那些天價拍品從何而來,也不想想那些拍品的拍賣對我們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又是“高度認定”,又是“揚眉吐氣”,何等的浪漫?何等的牛氣?且不說老外們的“高度認定”是真是假,就為了富豪們這一哆嗦——“揚眉吐氣”,我們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首先,中國富豪海外奪寶,以一種合法的商品交易方式淡化了交易品本身的“非法”屬性,讓西方民眾誤以為中國人已然放棄對那些被搶盜文物所擁有的合法權益,從而更加肆無忌憚地將大批在戰爭中掠奪和戰後走私出境的中國文物明目張膽、源源不斷地擺上拍賣場,賺取巨額暴利,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做賊心虛地進行黑市交易。

  其次,一次次天價回購、一次次無效抗議,從輿論上使得我國政府向西方國家追索此類文物的莊重、正義行為,變成了一種沒有實際意義的滑稽姿態。有些西方媒體公開嘲笑:“中國政府與其徒勞無功地搞什麼‘追討’(文物),倒不如動員那些暴發戶拿錢到佳士得拍場去買……”

  再者,富豪們的海外奪寶運動,非理性地抬高了中國流散海外文物的市場價格,大大增加了一些珍貴文物回歸的成本。從此以後,無論國內文物部門或海內外民間個人要贖買、捐贈此類文物,就不得不被迫進入拍場,付出越來越高昂的競買成本。澳門愛國人士何鴻燊先生先後兩次捐獻圓明園銅獸首一事,即有教訓在先:2003年,何鴻燊先生僅以600萬人民幣的價格在美國民間購得圓明園豬首銅像捐獻祖國。而在2007年眾所周知的那一場蘇富比拍賣糾紛中,由於圓明園文物經過台灣商人的數次惡性炒作,何先生不得不付出比上一次高出11倍多的價格,以6910萬港幣買回另一只銅馬首捐獻回國。而台灣商人最早從國外買回來的時候,僅花了區區20萬美元。

  “國寶回歸”只有三條路可走,第一條是國家追討、第二條路是政府出錢贖買、第三條是民間捐贈。如今,這三條路似乎已經被中國富豪的不慎之舉堵死了兩條半,而那些被媒體貼金為“為國藏寶”的富豪們,內心似乎壓根兒沒覺得自己的收藏與“國家、民族”有任何關係。也許是記者孤陋寡聞,10多年來,南北富豪海外奪寶捷報頻傳,媒體鼓噪的“富豪愛國藏寶秀”也不斷上演,可各位同仁有誰見過哪位內地富豪向國家捐贈過一件像樣的東西?國人跟著“自豪”了半天,人家買回的“國寶”連面都不讓你見。我們能看到的倒是不少投機商趁此良機,在海外收拾被洋人淘汰的物件倒騰回國,扯起“國寶回歸”的大旗賺同胞們的錢。能聽到的,都是富豪們受限《文物法》,不能公開將買回的東西重新倒賣出境的抱怨。

  我們老祖宗有些遺訓頗令後人唏噓感嘆,比如:“淡泊明志”,又比如:“為富不仁”。歷史上,中國真正的收藏大家多是一些輕錢財、重大義的知識名流,他們好古識古,許多人窮其一生的精力與積蓄,收藏了大批價值連城的國寶珍物,卻從未將自己的藏品視作家產遺兒傳女,而是回報生養之地、原鄉故國。

  1956年,集收藏家、書畫家、詩詞家、戲劇家於一身的奇才名士張伯駒,攜夫人將自己30年來傾家殞命搶收的中華稀世文物——陸機的《平複帖》、隋展子虔《游春圖》卷、李白《上陽台帖》卷、杜牧的《張好好詩》、範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的《草書》等18件無價國寶,全部無償捐獻國家。我們且以庸俗之心暗算一下:此等寶物價值幾何?有拍賣界人士笑曰:“其價值不說連城,也可造一座新城!”

  原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部長、著名經濟學家章乃器一生清貧卻好古,幾十年傾其所有收藏了大批青銅器、陶瓷、石器、雕塑、玉器、貨幣、竹木牙角和漆器等,幾乎涉及到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1956-1958年,章先生先後分兩批將1192件珍貴家藏文物全部捐獻國家,其中92件文物精品,還被故宮博物院作為專題陳列展覽,受到國人敬仰;

  香港收藏家楊銓一生嗜古如命,他花費40年時間,節衣縮食、東挪西借,基至不惜變賣家產,購得珍貴文物6200多件。其中不少文物被英國博物館挑中有意高價購買,但遭到楊先生的婉拒,最終傾其所藏全部捐贈祖國,沒有留一件給自己的子女。甚至連兩個寶貝兒女結婚,他也只是各贈一個現代陶瓷花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