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缺失批判 小品衰落

http://www.CRNTT.com   2012-01-30 14:54:00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訊/2012年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僅為7個,與鼎盛時期的16個相比少了一半還多。1月28日,央視春晚總導演哈文表示,語言類節目的衰落是小品缺乏市場的推動。果真如此嗎?輿論指出,小品無批判,自然沒市場,這是大陸包括相聲、小品在內眾多批判性節目漸冷的重要原因。

馬想斌:批判的缺失 小品的衰落

  2012年01月30日08:38 來源:漢網-長江日報 作者:馬想斌 

  2012年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僅為7個,與鼎盛時期的16個相比少了一半還多。1月28日,央視春晚總導演哈文表示,語言類節目的衰落是小品缺乏市場的推動。(1月29日《北京晨報》)

  小品為什麼沒有市場?是沒人看了。可我們進一步追問,小品為什麼沒人看呢?不好看。為什麼不好看呢?或許這才是我們思考的關鍵之所在。

  其實,各種名目的文藝演出,似乎都少不了喜劇的參與。然而,近些年,小品這種喜劇表演在給觀眾帶來笑聲的同時,因喜劇審美批判精神的稀釋與退化,原本應該作為喜劇靈魂的諷刺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無意義的噱頭、無厘頭的搞笑所代替。

  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有些受到主流媒體推崇因而風靡一時的所謂重頭作品,卻把藝術表現的重點片面地放在票房價值的追求上,喜劇藝術的審美價值在某些小品中已經蕩然無存。於是,媚俗之風在喜劇舞台上開始蔓延,庸俗、淺薄取代了理趣的生動和意蘊的深刻,那些背離了喜劇美學基本精神的鄙俗之作,卻在一些人的無原則的吹捧中像充滿氣的氫氣球,以飄飄然的姿態漫天飛舞。

  喜劇小品的藝術,是堅持把鞭撻醜陋作為自己的靈魂,通過諷刺去實現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的目的。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喜劇是對於比較壞的人的模仿,然而,‘壞’不是指一切惡而言,而是指醜而言,其中一種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種錯誤或醜陋,不致引起痛苦或傷害。”

  所以說,缺乏審美批判精神的喜劇帶給人們的笑聲並不是喜劇的笑,而只能是停留在生理反應層面上的笑。淺薄庸俗的噱頭,奇形怪狀的體態,雖然可以成為笑料,但是難於顯示人物性格而且缺乏社會意義,因此不能構成真正的喜劇性。這種缺乏批判精神的所謂喜劇,它們徒有喜劇的外表,卻沒有喜劇的美學內涵,那是一種“假喜劇”。

  小品可以建立在俗文藝上,但好的作品是不會滿足於低俗,他們會穿越低俗,拯救低俗。可當喜劇小品缺少醜角的文化批判,談拯救低俗是虛妄的。這對於小品的受眾來說,儘管需要一種貼近自己的俗文藝,但絕非意味著可以容忍“無聊”與無厘頭走進生活。當人們所拒絕的成了不得不接受的,自然這樣的小品不會被人們所喜愛,也就沒了市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