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趙查理:南京官方為進退失據付出代價

http://www.CRNTT.com   2012-02-23 14:57:57  


 
  像南京大屠殺這種“有禁區”的領域,我們更是講政治多於講歷史

  中國對學者的規範有句名言:“研究無禁區,宣傳有政策”。但是有政策的宣傳,恐怕也會影響研究,畢竟只能鎖在抽屜裡的研究成果還能激發多少研究的興趣?對於南京大屠殺這種問題,宣傳上是既定性也定量的,學者們要麼在政策影響下疏於研究,要麼有了研究也只能局限於小圈子傳播,這使得大眾領域能看到的說法基本是歷史教科書上那些,也就是近年有了互聯網後能看到的信息才多了點。

  而對於官員來說,更是把教科書上的說法“八股化”,便於他們講話就行了。正如著名學者金雁所言,她和同事去國外調研回來,給領導看的調研報告必須寫成固定的“八股”文體:全部歸納為“觀感”一二三或“座談”一二三,“問題”一二三,“對策”一二三……,最好有容易上口的總結性的結論,比如“和平崛起”、“和諧社會”等等。
 
當政治碰上歷史,就尷尬了 
 
  對日本,我們有“友好”和“抗議”兩種政治模式

  一直以來,談到日本的時候,我們無非兩種口徑,要麼“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雙方理性對待歷史問題;和平共處互利互惠……”。

  要麼是“嚴正抗議;不容置疑;反省罪行……”。這些都是官話、政治套話。
 
  講政治的南京官員遇上歷史問題,不知所措

  其實,河村隆之當著南京市領導的否認“南京大屠殺”事件,這還不是第一次。去年12月5日,河村隆之在會見到訪的南京市副市長李琦時,也曾公開表示自己認為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件事。但即便有這樣的前車之鑒,後面的南京官員也不知道怎麼表現。大概在這些官員腦子裡,南京大屠殺就是“大屠殺”、“30萬”兩個詞匯而已,他們哪裡想過或者遇見過“存不存在”、“究竟死了多少人”這種真刀真槍的問題。
 
  訪日是友好活動,所以南京官員自動激活了“友好模式”

  可想而知,當河村隆之說出否認大屠殺那番話時,只儲備了那兩種模式的南京訪問官員們腦子都得懵了。因為訪日是友好活動,所以便下意識的激活了“友好模式”,念出了下面這段順口溜:南京人民是熱愛和平的,學習歷史是為了維護和平而不是為了延續仇恨。
 
  這位日本市長的一番話,顯示了他的無知,但平心而論,日本整體上對戰爭的研究和反省並不弱,比如,在中國還很少提起南京大屠殺的七十年代,日本記者本多勝一就寫出了多部關於南京大屠殺和侵華日軍暴行的著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