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改革還能“摸石頭過河”嗎?

http://www.CRNTT.com   2012-03-27 10:55:23  


 
  就改革初期而言,這樣的策略有著充分的理據。首先,改革初期,革故鼎新之事觸手可及,能摸到的地方很多。其次,在百廢待舉的情況下,我們總是會選擇有把握的事作為突破口;再次,為了降低風險,鼓舞信心,堅持“先易後難”的原則不失為明智之舉。正因為這樣,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國的改革風起雲湧,活力四射。我們突破了計劃經濟的桎梏,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國民經濟獲得飛速發展。如果要對前期的改革進行總結,“摸著石頭過河”策略居功至偉。由此,它寫進了中國改革的策略寶典,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改革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在淺層次的改革完結以後,我們面臨著如何將改革推進的歷史重任。令人憂慮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仍然堅持“摸不著石頭不過河”的態度,那麼,我們將面臨不知所從的窘境。因為“摸著石頭過河”策略缺陷明顯:其一,受制於“石頭”的限制,改革顯得謹慎有餘,開拓不足;其二,對於摸不著的東西,往往採取保守以至拖延擱置的態度。而近年來,改革進展顯得遲緩,與這種策略就有一定關係。

  經濟體制改革的出發點是要突破計劃體制的束縛,引進市場機制,用權利關係與利益機制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在改革初期,我們看到了利益關係與積極性的微妙作用,看到了承包制、責任制與企業發展繁榮的內在聯繫,看到了市場價格神奇的調節力量,看到了競爭的無限活力,看到了人員資金物資流動所具有的魅力。這些都是淺顯的智識可以把握的,是我們伸手可及的“石頭”。但是,我們看不到經濟體制改革需要怎樣的政治體制配套,看不到市場經濟與國企壟斷之間的矛盾與衝突,看不到民企發展需要怎樣的周遭環境,看不到農民工進城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以配合,更看不到經濟改革與教育文化改革、社會管理改革等相互制約的複雜關係。在諸如此類的事情上,我們摸不著“石頭”,心裡沒底。於是,我們猶豫不決,我們裹足不前。

  事實上,回到改革初期,簡單的農村生產責任制也不像今天我們想象的那樣是一塊令人踏實的“石頭”,工廠的承包制、利潤留成等改革舉措當時也是風險很大,更不用說價格體制改革,絕不是什麼手到便拿的輕鬆活兒。其實,對改革的認知,會隨著經驗的積累而逐步提升,駕馭改革的能力會隨著經驗的提升而得以加強。這是人類智識演進的客觀規律。

  因此,跳出固有思維定勢,在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一基本理念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人類文明的成果,借鑒別人的改革經驗,我們的改革是大有可為的。可以說,中國的改革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創舉:一方面,它根源於中國,使得改革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另一方面,它又根源於人類文明與世界潮流。從國情出發,我們採取務實的態度,堅持腳踏實地的原則;從人類文明的角度出發,我們充分利用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理性地參照別人的經驗,吸取別人的教訓。只有這樣,用世界文明的指南針替代過去的“石頭”,我們才有可能駛向文明進步的大海洋,到達改革的彼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