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打破經濟運行和宏觀調控悖論

http://www.CRNTT.com   2012-04-10 08:19:15  


 
  措施落地: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控不可偏廢。今年前兩個月的新增信貸累計1.4萬億,若按照全年投放8萬-8.5萬億來計算,僅占16%-17%,遠低於前幾年的投放力度,而外匯占款自去年發生方向性變化以來,預計今年可能減少1萬億,因此,目前市場普遍擔憂貨幣供給增速14%的目標難以實現,從而進一步制約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如果觀察央行貨幣政策變化和PMI指數的關係,可以清晰地顯示出,央行此次調控變化時機是及時的,但是力度明顯小於此前的操作,例如市場普遍預期今年上半年會高頻使用存款準備金率,而且還會有一次單邊下調貸款利率,時至目前,央行的操作更多還處在適應性對衝外匯占款減少帶來的影響,至於說主動出擊調整經濟下滑的動作並沒有出現。

  造成央行這麼謹慎的原因,還是目前通脹回落態勢的不穩定,因為雖然2月份CPI已降至3.2%,但經筆者測算的中國核心CPI(扣除能源和食品因素之外),則是從2011年12月份至今,連續3個月維持在2.3%,而2001-2011年中國核心CPI的平均為1.1%,其間月度最高值也就2.6%,反映出目前中國的通脹粘性已經提升一個多百分點,這意味著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通脹就會隨風而起。而目前的財政政策,基本也是延續著赤字控制在規模占GDP的2%的水平,再加上增值稅徵稅範圍擴充的一些結構性變化,而真正有助於實體經濟增長的稅收減免、優惠等措施至今還沒有採用。

  文章最後說,雖然2012年究竟最終以何種格局落幕,還有待事後驗證,但在經濟放緩的時候,通脹回落跑在經濟增速回落的後面;在經濟增長的時候,通脹回升跑在經濟增速回升的前面,這樣一來一回,肯定是居民的福利被削減。因此,就目前經濟運行的態勢而言,以貨幣政策為主的總量調控和以財政政策為主的結構調控,需要雙拳並舉,真正把實體經濟的融資環境優化好、把實體經濟稅收負擔降下來,進而為新平衡的盡快出現保好駕、護好航。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