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孫立平:中國改革的四種思路

http://www.CRNTT.com   2012-04-18 09:12:05  


 
  第二種思路:“深化改革”或“改革攻關”

  這種思路一般被稱之為自由主義的改革思路,但其實並不準確。在過去30多年的改革過程中,其實就是在改革的主張者和推進者中,關於改革的思路也是很龐雜的。這如同秦輝教授所說的,當時共同的一點,就是脫離舊的體制,但走向哪裡,並不明確。回過頭來看,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國社會中的氛圍和變革思路,是最靠近世界主流文明的。這也是中國最有自信的時期。那個時候的自信表現為對自身問題的不回避,以及向別人學習的勁頭上。但不久,這條改革思路就被一種曖昧而含糊的取向所取代。

  說這條改革思路曖昧而含糊,有兩點含義。第一,在中國改革的過程中,除了極少數時期,對於改革一直缺乏一個可以進行明確而透徹討論的環境,很多重要的問題,只能用含含糊糊的語言來表述,甚至只做不說。第二,改革到後期,變成了能改什麼就改什麼,不能改就繞道走,甚至只有對自己有利才改的選擇性改革。但儘管如此,應當說,在這樣的改革思路中,走向市場經濟這一點還是一個基本的共識。就此而言,這是與人類主流文明的方向一致的。但也要看到,這種思路比較偏向現代主流文明惡的一端,即推崇優勝劣敗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一端。在主流意識形態中,這種思路將社會主義解釋為就是發展生產力,而對人類文明中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因素採取了回避的態度。結果,脫離神聖化意識形態的過程演變為唯利是圖,唯金錢是圖;對於絕對平均主義的破除演變為為過度的貧富差距合法性提供的論證;對於效率的片面追求成為損害社會中公平正義的理由;實用主義的改革策略成為不擇手段的代名詞。

  從理論上來說,上述改革路徑至少是在最優不可能的情況下的一種次優選擇,但最終的結果似乎並沒有帶來次優的結果。特別是到了今天,這條思路的改革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社會嚴重兩極分化、社會不公的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引起的民眾的不滿和頻發的社會矛盾,已經預示著這條改革的思路已經走到了盡頭。也許從結果追溯原因,是我們對這條改革思路進行反思的正確途徑。

  現在有一種傾向,即對於9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總的評價趨勢是褒經抑政。即認為過去30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成功的,而政治體制改革止步不前。其實,褒貶不說,現在看來,這兩個方面的改革都是值得反思的。政治體制改革止步不前不用說了,結果是權力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的迅速膨脹。而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尤其在過去20年中,與政治體制改革的謹小慎微形成鮮明對照,經常鼓勵人們大膽去試,不要怕犯錯誤。就鼓勵改革勇氣來說,這似乎無可厚非,但結果卻是造成經濟生活的高度非規範化。其實這個階段的改革,最需要的是通過自上而下以立法形式推動的改革,尤其是諸如國企改革等這樣的涉及重大利益關係調整的改革就更應如此。但由於不具備相應的政治體制條件和社會氛圍,只能以打左燈向右轉或“摸石頭過河”的方式進行。由此造成的結果,一方面是越來越膨脹且不受制約的權力,另一面是非規範的經濟。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是無約束的權力與非規範的市場相結合而形成的權錢結合的混合性體制。進入21世紀之後,這樣一種建立在權力與市場因素相結合基礎之上的新體制逐步定型。這個新體制的基本特征是權力和市場結盟,在行政能力繼續強化的前提下,把市場體制打碎為市場因素,通過權力重組市場因素,實現對資源的高度壟斷。這個新體制是以總體性權力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為特征的。就此而言,所謂中國模式就是在這樣的體制中派生出的發展模式。

  在這種思路的改革中,還需要反思的是所謂漸進主義的改革模式。改革當然要謹慎穩妥地進行,但過多地強調激進與漸進的兩分法,其實會導致很多誤解。首先,中國改革都是漸進的嗎?中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很難完全概括為漸進的模式。比如,國有企業的改革,幾千萬人失業下崗;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一夜之間上億人失去或被削減了社會保障。這些幾乎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的。相反,在涉及一些重要的既得利益的改革中,則往往是以漸進式改革為名,掩飾著實際上的不改革。在公車改革、官員財產公示等問題上,莫不如此。大講漸進式改革,但同時沒有時間表和路線圖,其實是不想改。經過這30多年的改革實踐,所謂漸進式改革的弊端也日益表露出來。其實,改革中實質性問題,往往不是激進還是漸進的問題,而是要不要對一些實質性問題進行改革的問題。改革有時需要驚險一躍。

  從目前情況來看,這種改革思路最大的問題,是由於其造成的種種弊端,導致了民眾對改革的認同在急劇流失。對於改革的推進來說,現在關鍵的問題不僅在於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更在於由於改革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濫用了改革,已經敗壞了改革的聲譽,使得相當一部分民眾對改革失去了基本的認同。在這種情況下,重新形成改革共識已經是相當難能可貴。如果不對過去的改革進行系統的反思,延續這條路繼續深化、攻關,有可能導致極為危險的局面。但要看到,支持這個思路的群體掌握相當資源,話語權較大。更主要的是,各級領導人對走這條路人們比較熟悉,因此,一提重啟改革,人們的思維就會定位在這條路上。這在改革有可能重啟的今天,是特別值得注意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